1964年10月16日下午,开国上将宋任穷当时是东北局第一书记,他把所有工作都推掉了,全神贯注地守在收音机旁边,就等着一个自己盼望了好久的好消息。
可是,他等了整整一下午,都没等到好消息公布。正灰心丧气的时候,昔日的同事给他打来了电话:“16日下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这个二机部部长以前可是负责原子弹研发项目的,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跟听到自己孩子出生了似的,激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四年前,宋任穷心里一直念着“两弹一星”。当他得知自己被调到东北去的时候,就跟正冲锋却被泼了冷水的战士似的,特别沮丧。
他舍不得走,就去找贺龙和聂荣臻这两位老帅了,还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后来,宋任穷想留在二机部,就又去找邓小平。结果邓小平告诉他:“你的职位调动,已经定好。”
宋任穷知道这是祖国东北建设正需要自己,于是他虽有不舍,但还是告别了二机部,前往新的岗位。
宋任穷将军17岁就加入共产党,那可是在革命战争里立了大功的老将军。在调到二机部之前,他担任总干部部的副部长。
那时候,他都快50岁了,前半辈子净带兵打仗了,科研开发这事儿,他以前从来都没碰过。
但他认为,新中国要强大,就得依靠科技,唯有科技可以兴国。自己不懂的话就虚心请教,只要有态度,事情就能干起来。
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就跟宋任穷这个部长似的,都是从零起步的,宋任穷最先着手的就是铀资源的勘探开发。
全国有铀矿地质勘探大队分布在20多个省和自治区,这些地方他几乎全跑遍了。
那时候国家正赶上经济困难的时候,核武器研究院那地儿周围全是墓地,荒得很,房子都是科研人员和工人一块儿盖起来的。
三九寒天盖房子,当时没有起重机,研发人员就跟工人似的,用肩挑用手扛。手都冻得麻了,没知觉了,可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气:“咱可不能被人小瞧了,中国的原子弹研发必须得成功。”
宋任穷认为,在原子弹的研发工作里,首先得抱着自力更生的态度,每个人最开始要适应的就是艰苦的环境。
有一回,他在招待刚调到二机部的干部时讲:“我是宋任穷,我名字里有个‘穷’字,这就是在告诉大家,来了这儿就得一起吃苦。虽说现在是从零开始,可只要咱们不怕吃苦,往后啥都会有的。”
毛主席对我国原子能开发事业极为关心。有一次,他握着宋任穷的手,半是鼓励半开玩笑地讲:“咱这原子弹能不能炸,可就看你!”
毛主席特别清楚宋任穷那种踏实肯干的劲头。在毛主席心中,宋任穷既吃苦耐劳,又特别适合从基础工作做起,不管把他安排到啥工作岗位上,他都能千方百计把工作干得有模有样。
1960年夏天,北戴河有个工作会议,会上中央决定重新建立六个中央局。这样一来,就得选出六个很棒的领导到各个中央局去任职。
在六大局里,东北算是最穷、最落后的地方了,还特别冷,地儿大,人却少得很。不过,东北可是重要的老工业区,担着让国家经济复苏的大任务。
东北的从政领导人选这块儿,毛泽东一下子就想到了宋任穷。他亲自点了宋任穷的名,让宋任穷去主政东北,挑起这副重担子。
宋任穷在原子弹研发工作里干得正起劲儿,突然就接到了调令。这一下,他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他是真舍不得离开这个岗位!
宋任穷向来都是服从组织分配的,可这次为了能继续留在二机电,他却跟以往不一样了。他寻思着贺龙和聂帅最熟悉这儿的工作状况,于是就先找这两位老帅去谈心了。
然后,他又跑去找邓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跟他说:“这是主席的安排,你得赶紧赴任去。”听到这话,宋任穷这才恍然大悟。
他怪自己有个人主义倾向,满脑子就只觉得研发工作重要得不行,都没从大局考虑,从更高的层面去看待问题。
他马上就说,自己已经为调往东北做好准备了,随时都能出发去新岗位。
出发之前,周总理找到宋任穷来谈心,还向他询问二机部接班的人选。宋任穷经过反复思量,就推荐了刘杰。
要走的时候,他跟刘杰讲:“我走的时候,你不用送我。不过只要有原子弹实验的消息,你可一定要通知我。”
他心里一直记挂着祖国的原子能事业,可这并不妨碍他在新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
那时候,中央对东北可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宋任穷接到的任务就是:在把农业搞好的基础上,做到工业支援全国,还要加强国防建设。
宋任穷心里明白,自己的任务可不容易。他,又把几年前在二机部那种吃苦耐劳的劲头拿了出来,就像一切重新起步一样。
他最先着手抓东北的农业,东北局那边农业发展整体比较落后嘛。于是,他就发动群众去开荒,先种些早熟的作物,好保证自家的口粮。
另一方面,发动群众大力搞代食品,种好多蔬菜瓜果,用它们来替代粮食。并且,把东北粮食短缺的困难情况上报给中央。
调到东北的第二年,宋任穷就对东北的大致情况比较熟悉了。他一方面提出了“植树造林、养猪积肥”的方针,另一方面向毛主席汇报了农村的生活状况。
在他的带动下,东北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辽宁铁岭那边重新盖起了2000多套住房,在外的2000多人有一半都回乡了。
工业上,他得保证国家对煤炭和钢材有足够的需求。但同时,他也始终在防止资源被过度开采,还在东北三省都组建了保护科研小组。
不管在啥地方工作,宋任穷有个很突出的工作特点,那就是“下基层”。他认为,只有跟群众融合到一块儿,才能够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他以前用过张坦这个化名在辽宁锦县搞“蹲点”工作。那时候,他就住在公社里,跟群众一块儿去食堂吃饭,还参加田间的劳动。
有几个群众晓得他是上面的“干部”,还打趣地问他:“你是大干部还是小干部?”
在群众心中,他算是个“大干部”,可也是“小干部”。为啥这么说?好多人都常常向他汇报工作,可他,一点架子都没有,跟群众一块吃、一块住,特别亲民。
宋任穷有个工作特点,那就是除了能跟群众亲密无间,还特别“能啃硬骨头”。他,还老是跟别人讲自己名字的由来。
建国之前,他名字叫宋韵琴。那时候,他所在的部队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三营长伍中豪在喝酒庆祝的时候就说:“宋韵琴这名字,太女性化了。老天要把重大的任务交给穷人,我觉得你就改成宋任穷得了!”
后来,宋任穷一碰到困难,就会想起改名这事儿,拿“天降大任”来激励自己。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拉开了帷幕。在宋任穷的指挥下,大庆的石油工人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日没夜地持续生产,最终赢得了石油会战的胜利。
宋任穷等东北局的领导觉得“大庆精神”不光在石油战线适用,在全国推广也很有必要,于是就给中央发了份“推广大庆精神”的报告。
同时,当大庆油田的工人到沈阳做报告时,宋任穷会见了王进喜等石油工人。他热情地鼓励这些工人继续保持踏实肯干的作风,让大庆精神在整个东北传播开来、发扬光大。
在宋任穷的带领下,东北的经济慢慢好起来了,市场变得繁荣了,物价也稳定了。
同一时间,中国的原子弹在1964年、氢弹在1967年都爆炸成功了。每次得知这样的好消息,宋任穷就比别人更加兴奋和高兴。
在他的心底,始终忘不掉在中国航天搞科研的那些日日夜夜。他怎么也想不到,17年之后,已经年过花甲的自己,还能有幸再次回到深爱的航天事业当中。
1977年10月的时候,宋任穷被指派成为第七机部部长,又重新回到国防科技工业这边工作,这时候,他都已经68岁。
七机部主要负责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就因为这个,这位都快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学习之旅。
像平常一样,宋任穷刚一上任就着手做基层工作了。他就带一个秘书和一个工作人员,不管到哪个单位,事前都不通知,就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那时候,七机部差不多处于半瘫痪的状态了,好多专家都只能待在家里休息。宋任穷心里可明白得很,这些专家那都是国家的宝贝,只有让他们重新开始工作,七机部才能够恢复正常运转。
为了让这些专家能重拾信心,尽快回到科研工作里,宋任穷不但逢年过节就上门看望,平常也常常上门去跟他们亲切地谈心。
宋任穷一带头,就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给带动起来了,大家也渐渐找回了专心搞研发的工作状态。
宋任穷调回七机部后的第一个春节,是和基层干部一块儿过的。
他首先到了内蒙古第四研究院,春节七天的时间里,他走访了三个研究所、两座工厂、一个动力站,还有职工食堂、医院、幼儿园这些单位。
他发现职工宿舍暖气不热乎,就亲自找来水暖工人去维修,还亲自去慰问在平台车间加班到深夜的女工。
老部长新年的时候,大老远从北京跑到这偏远的基地来看望职工。女工和工人家属们见着了,心里可感动,都一个劲儿地说,新的一年可得加把劲儿工作才行。
宋任穷走进车间班组,发现基地的同志们过年都没休息,生活也没改善。大年初一的时候,大家仍然围着大锅吃窝头、发糕还有大烩菜。
他心里又酸又感动,于是跟大伙一块儿围坐在大锅旁,讲了个“咬牙干部”的故事。
1928年冬天,敌人狠狠地围剿过后,宋任穷所在的特务连被打散了。他一路要饭寻找队伍,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看到有人靠耍蛇来维持生计。
宋任穷咬着牙克服内心的恐惧,跟着耍蛇的人学训蛇,嘿,这样一来居然也能让自己填饱肚子。
他找到队伍之后,就把自己的经历向毛主席汇报了,主席还开玩笑说:“宋任穷同志那可是文武双全!”
后来,他刚调到二机部那阵儿,心里直犯嘀咕,怕自己搞不懂科研开发这事儿。这时候毛主席就说了:“这有啥难的?难道还能比你当年耍蛇更难吗?咬咬牙,不就学会了嘛。”
打那之后,宋任穷就有了“咬牙干部”这个美称。
故事讲完了,宋任穷特别激动地跟大家讲:“想当年,主席就教会我了,只要能咬咬牙,啥困境都能挺过去。你们现在也一样,就这种条件,大家都坚持了十几年了。往后,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美,工作也会越干越带劲的。”
老部长讲完话后,基层的同志们都纷纷鼓起掌来。
过了几十年,宋任穷将军都已经离世了。当年的好多年轻人现在头发都白了,可他们还一直记着老部长在那年春节来看望他们的场景,还有老部长说的那些暖人心的话。
2005年的时候,宋任穷将军在北京逝世了,他走的时候96岁。
宋任穷将军,前半辈子都在打仗,后半辈子,就一直为新中国的国防科技还有生产开发忙前忙后。他这一辈子,那真是任劳任怨,又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