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3》最后博弈:乌尔善还能逆天改命吗?

迟到先生不娱乐 2025-03-20 00:53:54
一、《封神1》的封神之路:中国神话电影的工业标杆

2014年启动的《封神》三部曲,曾以“中国电影工业化里程碑”的野心惊艳市场。2025年回看,《封神》第一部确实创造了现象级成功:30亿票房背后,是乌尔善对“质子团”荷男性尔蒙的精准营销、妲己湿发红唇的视觉冲击,以及姜子牙“凡人化”的颠覆改编。这部作品以“东方史诗”的标签,填补了国产神话大片的空白,更观众相信让:中国有能力导演重构《封神演义》的瑰丽世界。乌尔善的野心,一度与观众的期待完美共振。

然而,《封神1》的辉煌背后已埋下隐患——过度依赖视觉奇观、弱化原著精神内核的改编策略,为第二部的崩盘埋下伏笔。

二、《封神2》的致命滑坡:特效、人设与“西方化”的三重背叛

当《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以“11.52亿票房”惨淡收官时,观众终于意识到:乌尔善的“封神宇宙”或许只是一场虚张声势的幻梦。

① 特效灾难:卖家秀与买家秀的荒诞落差

从殷郊“三头六臂蓝精灵”到闻仲的矮化造型,《封神2》的五毛特效彻底粉碎了“工业标杆”的滤镜。难怪很多观众调侃:“乌尔善用电商思维拍电影——预告片是精修图,正片是买家秀。”更讽刺的是,同期国漫《哪吒2》以100亿票房证明:

技术不足从不是借口,敷衍态度才是原罪。

② 人设崩塌:封神英雄沦为恋爱脑工具人

邓婵玉被强加“蒙古同胞大女主”戏份、杨戬沦为战场快递员、闻仲变成呆傻反派……乌尔善对原著角色的魔改,暴露了他对中国神话精神内核的误读。当姜子牙彻底沦为猥琐老头、元始天尊的法力竟被凡人吸干时,观众愤怒质问:“这是封神榜,还是东方版《权力的游戏》?”

③ 文化失格:西方魔幻皮下的“去中国化”

从俄蒙混血妲己到中美混血纣王,《封神2》的选角早已背离东方审美;而将截教妖魔化,把通天教主塑造成伏地魔式反派,更被批“践踏中国神仙谱系”。乌尔善试图用“全球化叙事”讨好市场,却忘了封神故事的核心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博弈与天道轮回。

三、《封神3》的救赎可能:乌尔善的最后一搏与观众的矛盾期待

尽管乌尔善在采访中坦言“会认真听取批评”,但观众对《封神3》的态度已陷入两难:

① 技术层面:特效能否兑现承诺?

乌尔善宣称第三部将呈现“更大规模的神仙斗法与战争场面”,但若继续沿用《封神2》的廉价特效团队,再宏大的剧本也只是空中楼阁。

② 叙事层面:如何缝合破碎的三部曲?

如果将三部电影比喻为“头脸、腰身、腿脚”的话,乌尔善必须回答一个关键问题:第二部“腰身”已然畸形,第三部“腿脚”如何支撑起整个故事?若不能重新梳理姜子牙的核心地位、重塑西岐与殷商的战力平衡,《封神3》只会沦为又一部“高开低走”的烂尾之作。

③ 文化层面:能否重拾东方美学?

观众期待的并非对原著的机械复刻,而是对中国神话精神的现代表达。若乌尔善仍执着于“肌肉男卖肉”“混血脸博眼球”的投机策略,封神系列将彻底沦为文化失根的牺牲品。

结语:中国神话电影不需要“道歉”,需要诚意

乌尔善的“求机会”姿态,本质上是一场资本与观众的心理博弈。但电影不是赌局,观众更不是待收割的韭菜。当《哪吒2》用5年打磨剧本、1900个特效镜头证明“国漫匠心”时,乌尔善的11年跑长反而凸显急功近利——若《封神3》仍是一场披着东方外衣的西方魔幻杂烩,那么中国观众权利有用票房投票:

神话IP的尊严容不得第二次背叛。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0

迟到先生不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