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16日,在毛主席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已显皱褶的信件。信中简述三事:期盼师生重逢,述说国民党政府任职时财产安置,及虽已逾花甲之年,仍愿为新中国倾尽所有之力。毛主席浏览信件落款,一个熟稔的名字跃然纸上——刘武,瞬间吸引了他的注意。此人究竟何方神圣?缘何致信毛主席?主席是否会应允其所求呢?这一切的渊源,需追溯至毛主席在湖南求学期间,与刘策成的相识相知之时。
【湖南相识,意气相投】刘武,本名刘策成,1883年3月出生,籍贯湖南新邵县花桥乡田心村。那时,他是个热血青年,熟读《庄子》,认同其忘却是非、嫉恶如仇且淡泊名利的观点,这为后来他舍身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依靠家庭支持赴日留学,期间结识了怀有革命理想的孙中山、黄兴同、蔡锷等人,成为挚友并加入同盟会,常共议革命政治。回国后,刘策成决心从教育入手,致力于培育革命接班人,以期为国家培养未来的栋梁之才。
1914年,刘策成担任邵阳驻省中学校长一职,自此,他正式踏上了教育事业的征途,开启了从教生涯。执教期间,他积极传播革命理念,并与语文教员李洞天及学生匡互生一同藏匿武器,旨在反对袁世凯的称帝行为。袁世凯当时风光至极,他在清末新政时力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中又迫使溥仪退位,从而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他自称皇帝,引各方反对。刘策闻讯,即刻起身,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强烈抗议袁世凯,并密谋推翻其统治。
然而,正当他们以为计划万无一失之际,不幸遭人泄密。湖南都督汤芗铭迅速派遣人手捉拿刘策成及其同伴,并严令捉拿后立即处决。李洞天不幸遇难,所幸同乡蔡锷保护刘策成免遭极刑。然而,刘策成仍被判15年监禁,直至袁世凯逝世后方得重获自由。刘策成出狱后,经方维夏学监主任推荐,赴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任历史教员,期间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毛主席。刘策成的首课给毛主席留下深刻而震惊的第一印象,他既未着西装打领带显严肃,也未穿长衫展儒雅,与众不同。
他身着粗布长衫,腰间系布袋,头剃平头,脚踏布鞋,宛若农夫,登上讲台自报家门:“我叫刘武,字策成。”学生们初见刘策成穿着,纷纷嘲笑,但当他自我介绍后,嘲笑声立刻转为敬佩之情,学生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众人都知晓这位教员曾坚决反对袁世凯的暴政。这令胸怀壮志且敬仰英雄的毛主席,对这位教员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刘策成首授课时忘带书本,遭学生质疑却从容不迫。面对提问,他信口道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令在场众人听得瞠目结舌。
学生们逐渐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称之为“活历史”,以此表达对他深厚历史知识和生动讲述的认可与赞誉。他不仅独到地见解历史,还抒发了革命抱负,更将这些积极思想传递给学生,激励他们共同追求进步。这也使得志向远大的毛主席,且对历史充满热爱,不仅在课上专心听讲,还常于课余向他单独求教,深入讨论。刘策成极为钦佩毛主席,接触后发现他不同于一般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才华横溢,对事物总有独到见解。
毛主席学习勤奋不辍,且具备卓越的革命思想与非凡勇气。在那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刘策成发现毛主席具备一种宝贵特质:既温和谦逊又充满锐气与决断力。他性格温和,对同学友善且憨厚。同时,他充满锐气,积极宣扬新革命思想,并利用闲暇时间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刘策成因这段相似的革命经历,在毛主席身上瞥见了昔日自己的影子,忆往昔,自己也曾是那般意气风发。
他们常一起研讨评论历史事件与人物,并发表对中国革命未来的见解。刘策成因此称赞毛主席:“志气锐利,思维超群,真乃奇才。”两人因此建立了牢固的师生情感纽带,彼此间的情谊深厚而真挚,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雪中送炭,舍身救学生】1918年6月,毛泽东自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顺利毕业,随即踏上了红色革命的道路,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1920年,刘策成转而从政,历任浏阳、衡山县长,以其清廉正直著称,深得衡山百姓爱戴,被誉为“刘青天”。
刘策成离任之际,著《如何做模范县长》一文,列十条标准,旨在告诫继任县长勿受贿赂,勿剥削农民,以作表率。其中包括解除贫苦农民所受的地租、劳力和高利贷剥削,改良官场风气,树立新风尚,严惩贪污,致力于为民谋福祉等举措。衡山人民在他离职之际,赠予他“万民伞”以表敬意。此外,当地还流传着一首专门颂扬他的民谣。攀至祝融峰巅,山水相映清丽;提及清廉好官,首推刘策成名。这充分彰显了刘策成作为一位廉洁奉公的好官之誉。
师生二人虽踏上不同旅途,却秉持相同信念,致力于同一事业,心心相印,共赴前程。1920年某日,刘策成收到毛主席来信,阅读后发现乃求助之函,内容简洁明了,仅一句话便概括完毕。学生计划创立文化书社,然资金匮乏,特此恳请老师能慷慨解囊,略予资助。刘策成见爱徒来信求助,得知毛主席创办书社利国利民,便毫不犹豫倾尽家财,派人送去300元,对毛主席大方相助。
这封来信使刘策成对毛主席的事迹有了初步的认识。1923年10月,为稳固湖南地位,省长赵恒惕急于寻觅得力助手。鉴于刘策成深受民众拥戴,他视其为最佳人选。赵恒惕将侄女许配给刘策成之子,借此缔结婚姻关系后,他顺理成章地任命刘策成为警察厅厅长。任职期间,刘策成坚守初心,未滥用职权,主要致力于保护和修缮名胜古迹天心阁。
然而,他迅速面临一项艰巨任务:逮捕位于湖南的共产党领导人毛主席。为何会骤然颁布命令逮捕毛主席?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们上街游行抗议北洋政府,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在积极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赵恒惕对于公然抗议的行为,心中怎能不涌起愤慨之情?刘策成知晓这是亲家赵恒惕的亲令,心中犯难。即便身为警察厅厅长,他也无法回避逮捕毛主席的任务。
刘策成陷入困境时,猛然想到或许长沙东区警察署署长王建屏能救毛主席,因为他十分信服这位署长。刘策成寻得王建屏,嘱咐道:“设法将此消息传给我的学生,助他逃脱。他安全之时,便是我向上级报告之际。”王建屏颇为机智,初见毛主席未果,即刻遣手下万震侯与维武疾步寻至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亲告此讯于工人同志。工人们得知消息,迅速行动,即刻着手安排毛主席安全撤离。
刘策成为保护毛主席,在得知其撤离后,表面配合赵恒惕,实则暗中相助,巧妙宣传抓捕奖励以迷惑敌人。最终,在同志们的共同护卫之下,毛主席顺利自湖南长沙撤离,确保了安全。刘策成此举不仅缘于毛主席曾为其学生,更因毛主席正践行革命者应有的使命。多年后,记者问赵恒惕为何未能捕获毛泽东,他无奈回应:“我不清楚,或许是他力量太过强大。”赵恒惕或许永难料想,正是刘策成暗中相助,使毛主席得以脱险。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进犯中国,而蒋介石实施不抵抗策略,致使天津、北京等城市相继失守。得知消息,刘策成深感忧虑,即刻上书蒋介石提议联共抗日,却招致其不满,疑其与共产党有染。为此,蒋介石特令湖南官场排挤刘策成。最终,刘策成因军人嚣张跋扈而离职,重返教育领域。1941年,他着手编写《庄子集解内篇补正》一书。【求职得到三次复信】1949年8月4日,刘策成闻悉长沙解放的消息,身为毛主席昔日恩师,他由衷地为这位杰出爱徒取得的胜利感到欣喜。
新中国成立伊始,刘策成怀揣报国之心,渴望投身文史工作,鉴于家境贫寒,他决定致信毛主席,表达个人意愿。毛主席收到的求职信众多,连亲戚的来信也不例外,但他均一一回绝,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反而更加赢得了身边人的信服。接到刘策成的书信,毛主席颇为激动,欣喜于恩师的消息,却也为如何妥善安排工作而犯难。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主席拿起笔,给自己的恩师认真地回复了信件。
策成先生,土地与财产将由农会接管。工作事宜,无需赴京寻我,我已与湖南同志沟通,你可直接前往长沙,找省长程潜安排。毛主席此举两全其美,既破例回报了师恩,又以“不许来京”之语表明了立场。刘策成收到毛主席回信后倍感欣慰,随即寄去修订的《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并诚挚表示愿赴北京文史馆工作,非因毛主席在京,实为欲为国家贡献实绩。当毛主席收到第二封信,他并未显露丝毫不耐烦,反倒是再次亲笔回复了一封信。
策成先生,我深感您欲为民贡献之心,颇为钦佩。然工作地以长沙为佳,彼处熟人众多,商筹更便,望先生酌情考虑。刘策成重获回信,欣喜之余立即联络长沙相关单位,然而,历经半年漫长等待,却未收到任何回音。后来方知这半年为考察期,即便有毛主席的推荐,仍需审核候选人资格,这正是体现了毛主席严谨的态度。刘策成因漫长等待而焦急,尽管毛主席嘱咐勿需赴京,他仍毅然决定前往北京寻找。
抵达北京之际,刘策成提笔给毛主席撰写了第三封书信。身无分文且失业,我特地来到北京寻求你的帮助。毛主席收信后,未责怪刘策成。知他抵京,即刻派人妥善安置,赠衣物零用钱,并承担所有费用。应安排周恩来同志对刘策成进行考核,若其能力不符,则绝不能勉强安排此职。毛主席回信刘策成:“策成先生,书已收到,万分感谢。《齐物论集解补正》工作事宜,我已转告统战部李维汉部长,你直接与他联系即可。”
刘策成收到毛主席的第三封回信后,终于放心地在北京安顿下来,静候佳音。1951年6月,刘策成收到了中央文化史馆的正式聘书,他激动得老泪纵横,这么多年的期盼终于有了回应。刘策成被特聘后,每月领取丰厚薪水,但他不忘初心,仍将全部精力投入于书籍之中。1957年9月,刘策成在北京离世,然而他以笔墨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个圆满的终结,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