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由于领土争端、边界冲突、以及苏联意图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基地,侵犯我国的主权完整等问题,中苏关系完全恶化,苏联更是宣城将对我国使用核武器。为了预防苏联对我国进行突然的军事袭击,保护国家中央领导人和干部,毛主席决定将在北京的党政军要干部进行疏散,以便在紧急情况时他们能够有效控制局面,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邓公也在此次疏散之列,但在临行前党性原则一向很强的邓公却特意联系了汪东兴请求帮助。

1966年在林彪、江青等居心叵测者的推波助澜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在全国蔓延开来,许多的老革命同志都在这次运动中受到冲击,包括邓公。运动刚开始,邓公就因错误的批判和斗争被罢免了所有职务,他的家人也从中南海的家中被撵了出去。1967年5月,毛主席的贴身警卫汪东兴奉毛主席之命看望邓公,带来了三个重要的指示,一是要忍,二是刘、邓可以分开,三是有事可以直接给毛主席写信。
1969年10月,邓公接到了疏散到江西的命令。邓公此次前往江西,不单是疏散这么简单,自从1966年被撤职后,邓公一直未恢复工作,此次前往江西与其说是疏散不如说是下放。根据有关命令,邓公和夫人卓琳要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此次离京,邓公早有准备,但他却不放不下自己的继母夏伯根。

当初,邓公出事后,夏伯根和邓公的孩子就被被撵出了中南海。此后,一直是夏伯根独自带着孩子在外生活。此次离京,归期未定,自己的妹妹又远在千里之外,独留继母一个人在北京生活,邓公很不放心。10月22日,汪东兴再次奉命前往看望邓公,同时也是送行。邓公借此机会向汪东兴诉说了自己的担忧,希望他能够帮忙向中央申请允许自己带着继母前往。
汪东兴对于邓公的家庭情况非常了解,回去后如实向毛主席和中央汇报了这一情况。考虑到邓公的请求乃是人之常情,并不违背党纪,因此便同意了邓公这个特殊的请求。得到了中央同意的批复后,邓公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继母夏伯根。对于即将离开北京,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到达一个未知的地方,夏伯根不但没有不满,甚至还非常高兴。

很快就到了出发的日子,邓公当时已经60多岁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不忍邓公受舟车劳顿之苦,就派遣了一辆专机送邓公及其家人前往江西。坐在飞机上的邓公眉目间是掩不住的担忧,他和妻子卓琳都是在抗战的苦难中成长起来的,无论怎样恶劣的生活条件都能够适应,但继母夏伯根不一样。虽说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并未受过太多的苦难,不知道能不能够适应日后的生活。
邓公的担忧显然是多虑了。到达江西后,夏伯根这位年近70的老人为了给儿子儿媳减轻负担,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更是时时刻刻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家里人的情绪陷入低迷时,夏伯根会用最笨拙朴素的语言进行开导,完全成为了家里的精神支柱,让邓公拥有了无限战胜苦难的勇气。

其实起初邓公和夏伯根这位继母并不熟悉。夏伯根是在1926年嫁给邓公的父亲邓绍昌为继室的。那年邓公的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大受打击,身体日渐消沉。为了让邓绍昌重新振作起来,家里人就为他求娶了夏伯根。那时的邓公正在外留学,所以这对继母子最初并没有见过面。夏伯根虽然只比邓公大了5岁,但她自从嫁入邓家,就承担起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1936年邓绍昌去世后,夏伯根这个坚强的女人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将子女养大成人。1949年,邓公终于回到了家乡,也见到了这位只存在于信件中的继母。看着因为生活比同龄人显老的继母,邓公的心中满是内疚,他将夏伯根接到了自己家中赡养。

夏伯根与邓公虽然不是亲生母子,却胜似亲生母子,在半个多世纪里,不论邓公身处高位,还是陷入逆境,夏伯根都不离不弃,二人演绎了一场感人肺腑的母子情。1997年2月19日,邓公因病在北京去世,夏伯根得知消息后悲痛不已,还是在卓琳的劝慰下才重新振作了起来。然而,4年后,夏伯根这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享年10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