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镜头中的《松岭》

冰枫看摄影 2025-02-05 13:48:56

松岭的冬天,那叫一个绝!俺是个“老摄”(摄影爱好者),打从二十年前头一回来这儿,就被这嘎达的雪景给迷住了。每年冬天,只要一下雪,俺就扛着“长枪短炮”(相机设备)往松岭跑。这地方啊,不光雪景美,还有一股子浓浓的乡野风情,让人拍不够、看不够、想不够。

松岭这村名,可不是白叫的。村子周边的山上,长满了疏密有致的松林。冬天一下雪,这些松树就跟披上了白大褂似的,翠绿的松针从雪里探出头来,衬着五彩斑斓的雪地,活脱脱就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俺每次上山,都得钻到林子里拍个够。松树影子投在雪地上,跟画儿似的,那叫一个美!

村子里的房舍,依着山势而建,泥墙红瓦,错落有致。早晨傍晚,炊烟袅袅升起,跟天上的云彩连成一片,看着就让人心里暖和。俺最喜欢拍这炊烟,尤其是太阳刚露头的时候,金色的阳光洒在房顶上,炊烟在冷空气中慢慢升腾,那画面,简直绝了!

家家院子的木头棍篱笆墙,在白雪的映衬下,呈现出美丽的影子。尤其是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篱笆墙的影子投在雪地上,跟水墨画似的,那叫一个绝!俺每次拍这篱笆墙,都得蹲下来找角度,就为把那影子拍得更有韵味儿。

冬天的山坡上,弯曲的小路上时有牛爬犁出现。这是百姓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俺们这些“老摄”的心头好。老李头赶着牛爬犁,戴着他那顶狗皮帽子,慢悠悠地在雪地上划出两道深深的辙印。牛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一团,跟画儿似的。俺赶紧按下快门,这画面,活脱脱就是一幅东北民俗画!

松岭的百十户人家,多数都是从山东沂蒙老区迁来的。走在屯子里,满耳朵都是浓浓的沂蒙口音,听着就跟唱戏似的。老少爷们儿见面打招呼,一口一个“俺”,透着股子亲切劲儿。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保持着山东人的传统,大煎饼是家家户户的最爱。每到饭点儿,屯子里飘着的不是东北的酸菜味儿,而是煎饼的香气,混着大葱蘸酱的味儿,馋得人直流口水。

村子边上有个火车乘降所,一趟绿皮车每天准时经过,解决了百姓的出行问题。这火车啊,可是松岭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冬天,火车喷出的白烟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一道长长的烟带,跟雪地、松林、错落有致的民舍和篱笆墙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俺每次拍摄、录制这火车,都得蹲点儿等半天,就为抓那汽笛声在山谷中回荡的瞬间。

火车道洞口旁,还有一座灰褐色的碉堡,那是当年日本鬼子侵占东北时留下的。碉堡的墙壁上布满了岁月的裂痕,墙根下积着厚厚的雪,仿佛要把那段沉重的历史也一并掩埋。俺每次拍这碉堡,心里都感慨万千。这碉堡,从昔日的军事要塞,变成了历史的见证,提醒着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松岭的夜色,更是美得让人心醉。家家户户高挂的红灯笼,在白雪的映衬下分外显眼。俺最喜欢拍这夜景,尤其是月亮刚升起来的时候,红灯笼的光映在雪地上,跟撒了把碎金子似的。屯子里静悄悄的,就听见俺的呼吸声和快门声。这景儿,跟仙境似的!

冬日松岭的地域特色,那叫一个醉人!松岭成了祖国各地摄影爱好者及绘画人的胜地。四面八方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不同民族的外国友人也来观光旅游。俺每次来到松岭,都能碰见几个“老摄”同行,大家凑一块儿,聊聊天、拍拍片儿,那叫一个热闹!

二十多年来,俺亲眼见证了松岭的变化。从最初的小山村,变成了如今的旅游胜地。可不管咋变,松岭的那股子乡野风情,始终没变。这儿的人,还是那么热情;这儿的雪,还是那么美;这儿的冬天,还是那么让人流连忘返。

俺这个“老摄”,算是被松岭的雪景给迷住了。啥时候这雪化了,俺这心里啊,准得空落落滴。

作者:宜朗视角,

来源宜朗视角公众号,如有不妥请留言立即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