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罗荣桓元帅离开了我们。
他去世的消息得告诉全国,还有全世界。身为第一个去世的元帅,中央对他的后事特别关心,强调必须办得妥妥当当,不能出一点岔子。
可巧的是,负责直播的播音员太紧张了,在读那句“罗瑞卿同志从罗荣桓同志的亲人那里接过罗荣桓同志的骨灰,放在他的灵堂上”时,差点把“罗荣桓”说成了“罗瑞卿”。
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听众打来的电话,大家都在问:“到底是谁走了?”很明显,这个“搞错”的事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罗荣桓逝世】
1963年9月底的时候,罗荣桓元帅因为病情突然变重,被紧急送到了北京医院。
在抗日战争那会儿,他的身体就很差了,从1942年开始就老是带着病指挥打仗。到了1943年,在新四军总部,罗荣桓查出肾出了问题,他跟夫人林月琴说:“我得定个五年的小目标,争取再活五年,等打败了日寇,我就是死了也安心了。”
从抗日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后来的日子里,他虽然一直身体不好,但仍坚持工作。就算在休息养病的时候,他也会每天看看文件,见见来访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担任了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和监察委员会书记等职务。因为工作太辛苦,他经常心绞痛,有时候一天会疼好几次。
他既要忙繁重的领导事务,又要和重病顽疾作斗争,罗荣桓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只要还有一丝力气,就得多为党做点贡献。”
到了六十年代,他的病情逐渐加重。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因为身体实在撑不住了,又一次住进了医院。
治疗让罗荣桓的肚子胀得鼓鼓的,吃饭都会吐出来,可他硬是一声不响,默默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他硬着头皮吃了点东西,挤出个笑容对家人和医生说:“这次又挺过来了,看来跟这病得斗,不斗可不行。”
他被病痛折磨得非常痛苦,经常陷入昏迷,怎么也叫不醒,亲人们焦急万分。等他清醒过来后,反倒安慰大家说:“人嘛,总有一死,这就是新旧更替,大自然的规矩!”
毛主席、周总理还有朱老总这些国家大领导,一直都在关心着他的身体状况。朱德老总亲自到医院探望他,那时罗荣桓的身体已经非常差了。面对老朋友,他很淡然地说:“这次看来是斗不过了,要是真斗不过,也只能这样了。”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走完了他的一生,安静地闭上了眼睛,他是第一位这么年轻就去世的元帅。去世的时候,他刚刚过了六十岁。
快要不行的时候,他仍旧在嘱咐自己的孩子们:
我这辈子选了走革命的路,这选择没错,你们得记住。我没啥财产留给你们,就给你们留个话:要一直相信共产主义这个大道理,不停歇地干革命!
一颗璀璨的明星坠落,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中!
当大家告诉毛主席罗荣桓已经去世的消息时,他正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听到这事,毛主席心里特别难过,他建议所有在会的人站起来,一起默默地哀悼伟大的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走后那几天,毛主席心里老惦记着这位老朋友,晚上都睡不好觉。有一天晚上,他心里特别激动,就拿起笔来,写了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诗。
记得那时跑得快,红军队伍里我常不在。
长征并非苦日子,攻克锦州才是大难关。
小雀总爱嘲笑大鹏鸟不自量力,小鸡常常讥讽老鹰不够格。
你现在离开了我们真可惜,国家有难题还能问谁呢?
从秋天开始的起义一路走到井冈山,经历长征、抗战、解放战,直到革命成功,罗荣桓一辈子都为老百姓立下了大功。毛主席想起罗荣桓的一生,怀念这位已经远去的老伙伴!
这首名叫《七律·吊罗荣桓同志》的诗,是毛主席除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外,一生中唯一创作的另一首用来缅怀故人的诗歌。
听到这个坏消息,同样难以接受的还有和罗荣桓有着几十年战斗友谊的罗瑞卿将军。
听过毛主席的诗句后,罗瑞卿深有感触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想当年咱们像草上飞,红军队伍里常分别’,这描绘了主席和荣桓同志红军时候的关系,不也正好说明了我和他那时候的关系嘛!”
罗荣桓和罗瑞卿早年一起在红军里打仗,曾在赣南打游击,后来又到中央苏区转战,最后在延安扎根......那些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岁月,一幕幕仿佛在眼前重现,只是可惜两位英雄都已经不在了。
在《悼念罗荣桓同志》里,叶剑英元帅这样讲道:“一辈子都在战场上分清敌我,他是人类中很伟大的一个榜样。”
1963年12月19日,毛主席、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来到了北京医院,他们向逝世的罗荣桓元帅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以此作为最后的道别。
22号那天,在人民大会堂办了场公祭大会,邓小平亲自上台讲了悼念的话,夸他是解放军里很出色的领导人之一。
等公祭活动搞完,邓小平、林彪他们陪着把罗荣桓元帅的骨灰送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得说一下,罗荣桓去世后,在播报新闻时居然闹了个大“乌龙”。
罗荣桓元帅去世了,这对全国来说真是个大损失,这个消息得赶紧告诉广大老百姓。早上已经播了讣告,中午还要直播迎送罗荣桓元帅的仪式。
新闻里说了,罗瑞卿同志从罗荣桓同志的家人那里拿过了罗荣桓同志的骨灰盒,然后轻轻地放在了罗荣桓同志的灵堂上。
这句话挺拗口,还提到了两位领导的名字,而且还是直播,播音员心里一慌,念着念着就说成了:“罗瑞卿同志从罗荣桓同志的亲人那儿接过了罗瑞......”
因为两人姓氏一样,早在战争年代,大家就都管他们叫“大罗”和“小罗”。罗瑞卿其实只比罗荣桓小4岁,平日里大家怎么叫都行,但在这么重要且严肃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叫错的。
当播音员说到“瑞”字时,额头上瞬间冒出了汗,还好没把“卿”字念出来,因为这里卡了一下,播音员连忙又重新说了一遍。
可想而知,这样的“差错”会带来多么糟糕的结果。
新闻还在播,电台就已经接到好多听众的电话。有的人疑惑地问:“到底是哪个人走了?”还有的听众严厉地批评说:“播音员到底咋回事,这么大事都能报错......”那一天,批评的声音一直没停。
出了差错之后,播音员受到了批评和自我反省,罗荣桓元帅去世时播报的新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辈子都忘不了。
播报“罗荣桓去世”这条新闻的那位播音员,名叫方明。
他是一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多年的老牌播音大咖,他那温和又富有磁性的声音经常出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陪着新中国的广播事业一起经历了数十年的坎坷历程。
可能很多听众并不认识他,但肯定对他的声音特别耳熟。
【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
方明在北京出生,那一年是1941年,正好是抗日战争打得挺艰难的时候。他从小到大,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阶段。
1956年,也就是新中国诞生七年之后,方明那年15岁,刚好念完了初中。
方明的老师觉得他物理学得挺好,建议去考广播事业局的技术培训班。于是,方明就报名参加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办的技术培训班,两年后顺利毕业,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上了录音员。
除了之前在培训班里学到的那些技巧,方明现在还开始学起了音乐、戏曲等好多东西,这些足以帮他打下牢固的基础。
方明后来讲道:“录音那两年,虽说时间不算太久,但给我后来的播音打下了扎实的根基。我积累了一定的艺术底蕴,对音乐的感知也更强了。”
六十年代初,电台男播音员不够用,方明当时是录音员,听了些老播音员的建议,就鼓起勇气站到话筒前试了试,没想到这一试,就走上了播音这条路。
方明刚开始做播音工作,没啥经验,所以就跟着齐越、夏青这些播音界的老前辈学习。
齐越是咱们国家广播界的第一位大牌男声播音员,还是第一位教播音学的教授,他特别看重培养新人才。齐越曾直接说过:“要是学生比不上老师,那咱们这行就只能停滞不前,没法进步了。”
他全心全意地教新来的方明,一点也不含糊。
有次方明在齐越跟前试着讲了个小故事,讲的是民兵打豹子的事儿。方明眼睛紧盯着稿子,特别认真地念着,结果齐越直接摆手,让他别念了。
齐越拎起一张椅子,举起一只手装成打豹子的样子,一边比划一边调整自己的声音和气派,“咳咳”地吼了几嗓子,活灵活现地模仿起民兵和豹子激战的场景。
齐越用心地指导方明,让他懂得播音不是光念稿子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门需要精心打磨的艺术。方明得更深入地理解稿子的内容和情感,这样才能念得既有声又有情。
还有好多资深的播音员,都成了方明的老师。他就跟着这些人一直学,努力想找到自己的声音特色。
1963年,当罗荣桓元帅离世的时候,方明才开始做播音工作没多久。
那天早上,夏青老师播报了罗荣桓元帅去世的消息。到了中午要做新闻直播时,电台里刚好没有男播音员能上场,这时方明主动站了出来,承担了这项任务。
他回想起以前学的知识,心里默默叮嘱自己:得好好专心、小心行事。可因为太紧张,心里压力大,结果这个刚做播音没多久的新人就出了差错。
这也成了他以后做播音工作时的一个“重要教训”!
后来的日子里,方明抓紧每分每秒,瞅准机会就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操作中得到了磨练。
这些年,他从一个啥都不懂的播音新手做起,一步步走到了中央台播音部的副组长、副主任的位置,现在还当上了主任播音员。
那天晚上十点多了,方明突然被领导喊到办公室,领导拿出一篇稿子,是关于周总理逝世的新闻报道。
虽然比过去多了不少经历,但方明还是没忍住伤心,直接在台长面前哭了出来。
台长眼眶泛红,但还是忍住了泪水,对他说:“哭并不能代表你的感情,咱们得把伤心转成动力,想想你自己的责任吧。”
方明鼓起勇气,在1月9日一大早,就向全世界宣布了周总理去世的消息。
1984年10月1日,是咱们国家成立35年的大日子,这次国庆,跟1959年那次一样热闹,又举办了一次大阅兵,距离上次已经25年了。
这次阅兵式的意义重大,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吸引了成千上万国人的目光。那时候电视还没广泛走进家庭,所以很多人只能通过收音机来听国庆阅兵的热闹场面。
方明和王欢这两位播音代表一起负责现场直播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
在两个多小时的直播里,方明念了一万多字的内容,准确无误地把阅兵现场的壮观情景传递给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后来他多次参与了国家的大事件播音,亲历并见证了国家的许多重要瞬间,他的嗓音,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陪伴。
过了好多年,方明已经成了大家都很尊敬的知名播音大腕。有次采访,人家问他:“您在播音这行当里,是不是一直都挺顺当的?”
他答道:“有过不少波折,特别是闯了大祸那会儿。”他说的“大祸”,指的就是罗荣桓元帅去世的那件事情。
这件事情,他一辈子都记在心里,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