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会重新装备7.62mm机枪?俄军血的代价:轻机枪不一定顶用

虾兵械将 2025-04-28 12:18:07

提到机枪这个词的时候,或许所有人都只会想起轻机枪和重机枪。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名叫中口径机枪的概念,指的是一般在7.62毫米到12.7毫米之间的机枪。

2022年,在第十四届中国航展上,中国自主研发的QJY201型7.62毫米机枪一亮相,便瞬间引发了众人的欢呼。

(7.62毫米机枪)

伴随着美国在越南战场上引发的小口径潮流,中口径机枪一词甚至被各种小口径机枪代替。

直到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血的教训告诉了我们,轻机枪有时候不一定顶用,或许这也是重新重视中口径机枪的原因之一。

(机枪射手)

中口径,小口径和俄乌战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那就要从小口径枪的流行开始说起。

小口径枪的流行,源于越南战争。在越南战争期间,前期美军使用的是7.62毫米M14步枪,这款步枪虽侵彻力强,射程远,但后坐力大,影响射击精度。

在危机四伏、随时可能被人袭击的越南丛林,M14难免有时会因为无法控制精度和射击方向而顾此失彼。

(越战战场使用M14的美军士兵)

也就是这个时候,美国人提出了小口径弹药的概念,并拿起了M16步枪。 M16步枪口径仅为5.56毫米,相较于传统7.62毫米口径步枪,它的后坐力显著减小,单兵可携带弹药量大幅增加。

再加上这款步枪每分钟750到900发的射速,能在600米有效射程内形成稳定的弹幕,并且兼具精度与火力密度,从而大量压制越共。

反观越南r使用的AK47在自动射击时枪口上跳,导致精度不够,有时甚至可能被美军的小口径压制。

(使用AK的越南士兵)

所以,美制M16突击步枪开创小口径先河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英法等北约国家装备5.56毫米弹药步枪,苏联则发展出5.45毫米弹药的AK74。

与此同时,随着“创伤弹道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小口径枪械优势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其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传统层面。

研究发现,小口径枪械弹药具有更为卓越的“停止作用”,弹头能在人体内能够形成“空腔效应”,对组织器官造成严重损伤,让目标瞬间丧失行动能力。

(越战美军主武器:M16)

反观中口径弹药,由于射入目标后主要产生“贯穿性伤害”,故而“停止作用”表现欠佳。

在实战场景中,甚至会出现中弹者被中口径弹药击中后仍能继续开火的情况。

尽管这些中弹者所受创伤程度远超被小口径弹药击中者,但因“停止作用”不足,他们仍能保持一定战斗力。

基于上述差异,小口径枪械得以迅速普及,而包括了中口径机枪在内的中口径枪则逐渐被边缘化。

(世界主流就是小口径步枪)

直至俄乌战争爆发,小口径枪弹的弊端才逐渐显现。在俄乌战场上,俄军主要装备的5.45毫米小口径弹药,有效射程大多集中在600米左右。

但俄乌战场上的步兵战斗绝大多数发生在800米 到3000米的距离范围内,轻机枪因此难以发挥其火力优势,无法提供充足的火力支援。

即便在更近的距离上,面对乌克兰强大的火力压制,俄军小口径轻机枪也无法抗衡乌军的自动榴弹发射器、弹链式通用机枪和迫击炮等武器,难以为己方创造有利的进攻态势。

(战场上的机枪手)

小口径轻机枪由此遭遇了自己的滑铁卢,反而就在这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起了中口径机枪,并逐渐意识到随着枪械制造工艺的持续进步,现代中口径枪械的后坐力显著降低,射击精度大幅提升,既可满足近距离自动射击的需求,又能实现中远距离目标的精准打击。

(需要新的机枪)

美军的启发

但也有人指出,中国军队重新研究中口径步枪,并不是受了俄军的教训。

毕竟研究一款武器需要时间,这款武器在俄乌战争期间的2022年亮相,就说明了它的研究工作可能会俄乌战争之前,而最有可能给中国军队启发的,极有可能就不是俄军。

他们猜测的中国军队可能借鉴了美军。

(美军机枪手)

前文已提及,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掀起了一股用小口径弹药取代中口径弹药的潮流。受此潮流影响,加之当时直升机和装甲车等载具的发展,重机枪的机动性得到提升。

基于此,美国人开始逐渐淘汰中口径机枪,转而依靠5.56毫米口径的M249轻机枪与12.7毫米口径的M2重机枪形成火力覆盖。

(美军)

只不过,令美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实战中,这种“双口径体系”暴露出诸多致命缺陷:

第一,火力断层。

M249在600米外精度骤降,面对中远距离目标时效果不佳;M2虽能覆盖1500米,但受限于载具依赖性,无法在复杂地形中伴随步兵渗透,如果在一些特定的地形,美军甚至有可能因为轻机枪火力不足,重机枪难以机动,遭遇对方的火力压制。

(美军机枪手)

第二,防护穿透力不足。

随着防弹插板的普及,5.56毫米弹药的侵彻力不足问题凸显,敌方在防弹衣的加持下,即使被命中躯干,仍能继续作战。

第三,战术适应性矛盾。“理想化”的火力配置要求每支步兵班携带两种机枪,但在实战中,弹药通用性、后勤补给压力和人员操作负荷成为三大制约因素。

所以中国军队,基于美军的教训,最终重新重视中口径机枪。

不得不说,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无论是俄乌战场上受限于火力不足的俄军,还是在战场上一度举步维艰的美军,都用自己血的教训,验证了中口径机枪不可或缺的道理。

中口径机枪的价值不在于取代重机枪或轻机枪,而是填补600到1200米“火力真空带”,而从未来战争的发展来看,这个火力真空带,或许就是赢得一场关键陆战的玄机。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网《揭秘20式新枪族》

2、解放军报《轻机枪的发展变化有哪些特点?》

3、光明网《《拆解二战后制式步枪④——小口径与中口径之争》

2 阅读:114

虾兵械将

简介:武器装备,军事小百科,尽在虾兵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