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本1112亿订单取消,4042家企业破产,中国这招真高明

纪墓人 2024-12-21 13:03:52

文|纪墓人

编辑|纪墓人

前言

2023年,当1112亿订单被取消的消息传来,整个日本商界为之震动。

紧接着,4042家企业相继倒闭的报道更是引发了轩然大波,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在这场风暴中心的中国,又采取了怎样的应对之策?

科技封锁:美日荷的围堵之举

2023年伊始,一场针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悄然成型,美国,这个自诩为世界科技领袖的国家,联手日本和荷兰,打出了一张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王牌”,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切断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的途径。

这场围堵来势汹汹,美国率先发难,将禁令范围从7纳米扩大到14纳米芯片,紧随其后,日本也加入了这场“围剿”,将管制范围扩大到64纳米,荷兰则祭出了禁售光刻机的大招。

三国联手,俨然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铁三角”,但是这场看似天衣无缝的围堵行动,却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对于日本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要知道,中国可是日本机床产业的“大客户”,占据了其三分之一的订单量,这一封锁措施,无异于自断经济命脉,而对于美国来说,这场封锁行动更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自实施限制措施以来,美国芯片企业的市值蒸发了惊人的2400亿美元,这不禁让人疑惑:到底是谁在遭受真正的损失?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封锁行动还引发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新评估其在全球科技产业链中的位置,纷纷加大对本土半导体产业的投资,这种产业链的重组,可能会导致全球科技格局的重大变革。

一位国际政治经济学专家指出,美日荷的这场封锁行动,表面上是针对中国,实际上却可能加速全球科技产业的去中心化,这种去中心化进程,反而可能为中国等新兴科技力量提供更多机会。

面对这场围堵,中国并未坐以待毙,相反,这场挑战激发了中国科技界的斗志,正所谓“不破不立”,这场封锁或许正是中国科技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中国的应对之策,不仅体现了其战略定力,更展现了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长远眼光。

中国的应对之策:化危为机

面对西方国家的围追堵截,中国并未束手就擒,相反,这场危机成为了激发中国创新潜力的催化剂,正如古语所言:“置之死地而后生”,中国选择了主动出击,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中国加大了对本土机床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国产机床企业注入了强心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一系列组合拳下去,国产机床产业迅速崛起。

短短几年间,中国机床产业从跟随者一跃成为引领者,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加速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本土化进程,从芯片设计到晶圆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全产业链布局迅速展开。

国内半导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批批优秀人才投身其中,虽然追赶的道路艰辛,但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祭出了“稀土牌”,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中国开始实施稀土出口管制,这无疑是对美日荷芯片限制的有力回击。

稀土作为高科技产品的关键原材料,这一举措立即引发了国际市场的震动,但是中国的应对并非仅仅停留在反制层面。

自主创新:华为的逆袭与中国机床业的崛起

在这场科技角力中,华为的故事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2018年,当美国对华为祭出“断供令”时,许多人以为这家中国科技巨头将就此沉沦。

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悲观预测都大错特错,华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真谛,在被切断芯片供应的艰难处境下,华为并未退缩,而是全力投入自主研发。

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奋斗,华为不仅在5G领域重新站稳脚跟,更推出了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震惊了整个科技界。

华为董事长任正非曾说过:“如果美国切断供应链,那华为可能就会死掉,但现在看来,我们非但没有死,反而活得更好了,”这句话道出了华为,乃至整个中国科技产业的韧性和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中国机床产业的崛起同样令人瞩目,曾几何时,中国高端机床市场一度被国外品牌垄断,但是近年来,国产机床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并超越了国际水平。

沈阳机床厂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沈阳机床成功研发出了精度极高的数控机床,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还开始出口到德国等技术要求严格的国家,这一成就,无疑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机床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基础零部件到整机制造,再到后期维护,中国企业已经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这不仅大大降低了对进口的依赖,还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一位业内专家所言,中国机床产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制造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

华为的逆袭和机床产业的崛起,都充分证明了在逆境中,中国企业能够迸发出惊人的创新力,这种创新不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它们的成功,无疑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更多主动权。

反作用力:日本经济的代价与中国的机遇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人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在这场科技博弈中,日本的封锁举措无疑引发了强烈的反作用力,而这种反作用力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噬日本自身。

数据显示,日本企业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机床订单来自中国,但是当日本宣布加入“美芯联盟”并扩大对华限制后,情况急转直下。

中国果断取消了价值1112亿日元的日本机床订单,这一举动如同一记重拳,直接击中了日本机床产业的软肋。

更令人震惊的是,短短几个月内,日本就有4042家企业宣告破产,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日本中小企业的艰难处境,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感叹道,我们本想给中国一记重击,没想到却打到了自己的脚上。

但是对日本来说,经济损失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更大的隐患在于,这场封锁加速了中国摆脱对日本技术依赖的进程。

早些年,日本出口的机床上安装了大量远程监控设备,企图在关键时刻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但这种做法反而激发了中国加速自主研发的决心。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恰恰成为了转机,中国企业开始全面审视自身的技术短板,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短短几年间,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不仅摆脱了对日本的依赖,还在某些领域开始反超。

一位中国科技界的资深人士这样评价道,日本的封锁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潜力,这或许是一次痛苦的觉醒,但绝对是一次必要的觉醒。

这场博弈的结果,再次证明了一个古老的智慧: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和技术,终究是一把双刃剑,对日本来说,这是一次沉重的教训;而对中国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结语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中,我们看到了封锁与反制、挑战与应对的激烈博弈,美日荷的科技封锁本意是遏制中国的发展,却反而成为了激发中国创新潜力的催化剂。

华为的逆袭、中国机床业的崛起,无不彰显了中国在逆境中的创新能力和韧性,同时,日本因参与封锁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也警示着人们,在全球化的今天,试图通过封锁和制裁来遏制他国发展的做法,终将损人害己,真正的强者,应该是在公平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己,而不是通过打压他人来维持优势。

这场博弈还远未结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中国必将在这场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资料:国际金融报 2023-07-31《“消失的日本企业”为何越来越多》

中华网 2023-09-04《中国果断取消1112亿订单正式下达“逐客令”:一颗螺丝都不要》

0 阅读:362

纪墓人

简介:讲述古墓的传奇故事,解开尘封已久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