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女士与某公司达成调解协议,约定3个月内支付20万赔偿金。到期后对方拖延半年才付款,李女士要求支付延迟利息时,发现调解书未明确约定。类似困境常见于:
1️⃣ 调解协议仅写“逾期可申请执行”,未注明利息标准
2️⃣ 双方口头约定利息,但未写入正式调解书
3️⃣ 法院未主动释明延迟履行利息规则,导致后续争议
⚖️法律分析:延迟履行利息的“双轨制”规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60条(原253条),延迟履行将产生“法定+约定”双重利息:
利息计算规则对比表(《民事诉讼法》第260条 + 最高法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对比:
北京案例(2022):调解书未约定利息,执行阶段获赔法定利息4.8万元
上海案例(2021):约定年利率12%,叠加法定利息后实付利率超18%
广东案例(2023):企业因不知晓法定利息,多支付11.7万元
解决方案:3步锁定延迟履行利息权益步骤1:调解阶段——明确4项核心条款(调解书必备条款模板)
情形一:仅适用法定利息
总利息 = 未付款项 × 日0.0175% × 延迟天数
(例:20万延迟180天,利息=200,000×0.0175%×180=6,300元)
情形二:约定+法定利息叠加
总利息 =(约定利息 + 法定利息)× 延迟天数
(例:20万约定年利率6%,延迟180天:
约定利息=200,000×6%÷365×180≈5,917元
法定利息=6,300元
合计=12,217元)
1️⃣ 准备材料:调解书原件+延迟履行证明
2️⃣ 提交申请:向原审法院执行局递交《强制执行申请书》
3️⃣ 利息核算:要求执行法官出具《利息计算明细表》
4️⃣ 财产查控:申请冻结对方账户(含利息部分)
❓延伸问答:延迟利息的常见疑问问:调解书已约定高额利息,还能主张法定利息吗?
答:可以。约定利息与法定利息性质不同,可并行主张,但总额不超过年利率24%。
问:超过2年未申请执行,利息还能追讨吗?
答:分两种情况:
本金部分:受2年执行时效限制
利息部分:执行立案后持续计算至实际清偿日
实务建议:调解谈判的3个避险技巧技巧1:利息条款“双注明”在调解协议中同时写明:
“如未按期履行,按年利率__%支付约定利息,并依照《民事诉讼法》第260条承担延迟履行责任”
技巧2:分期付款附加“加速条款”“任何一期逾期超过3日,全部未付款项视为到期,并自首期逾期日起计息”
技巧3:签署《利息告知确认书》包含要素:
法定利息计算公式示例
执行阶段利息叠加后果
放弃权利的特别提示条款
律师提示2024年全国调解案件执行利息争议增长37%,司法实践呈现两大趋势:
1️⃣ 严格审查利息条款:要求明确区分约定利息与法定利息
2️⃣ 强化法官释明义务:多地法院推行《调解告知书》签字制度
建议当事人:
✅ 调解时要求法官出具《利息计算告知书》
✅ 保留调解全过程沟通记录
✅ 履行期满后7日内发送催告函
互动问答
问:对方是困难群体,能否减免法定利息?
答:可尝试两种途径:
执行阶段提交《减免利息申请书》附困难证明
与对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重新约定利息
问:调解书未约定履行期限,利息从何时起算?
答:按《民事诉讼法》规定,自调解书约定履行期限次日起开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