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盟友”成为靶子
“如果美国不买加拿大的商品,加拿大将不复存在。”2025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宣布对加拿大汽车征收25%关税时,抛出了这样一句极具威胁性的言论。这已不是他首次对邻国挥舞关税大棒,但这一次,其言论的赤裸程度和政策的破坏性,彻底撕下了美国“自由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伪装,暴露出霸权主义的狰狞面目。

一、关税大棒:从“经济工具”到“政治武器”
特朗普政府此次对加拿大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25%关税,表面上以“保护美国制造业”为名,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作秀。根据白宫行政令,新关税不仅覆盖乘用车、轻型卡车,还包括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几乎切断了加拿大汽车业对美出口的命脉。而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2024年出口美国汽车占总产量的86%),其经济支柱产业瞬间被推向悬崖边缘。
但这场关税战的本质,早已超越经济范畴。特朗普在签署行政令时直言“没有兴趣谈判豁免”,甚至暗示关税将是“永久性”的。这种单边主义的蛮横态度,与其说是为了经济利益,不如说是以关税为筹码,逼迫加拿大在移民管控、边境安全等领域屈从于美国意志。此前,加拿大因承诺加强芬太尼防控和边境巡逻,才换来特朗普暂缓30天实施关税的“让步”。这种“勒索式外交”,正是美国霸权逻辑的典型体现。

二、霸权逻辑:从“门罗主义”到“美国优先”
特朗普对加拿大的霸凌,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百年霸权传统的延续。从19世纪的“门罗主义”宣称拉美是“美国后院”,到冷战时期干涉他国内政,再到特朗普扬言“收回巴拿马运河”“吞并加拿大为第51个州”,美国始终将邻国视为可肆意支配的附庸。
1. 经济殖民:资源与市场的双重掠夺**
加拿大与美国的经济关系长期不对等。美国每年从加拿大进口4180亿美元商品,其中60%的原油依赖加拿大供应,却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加能源加征10%关税。这种“既要吸血又嫌血脏”的双标行径,暴露了美国对资源与市场的贪婪——既要控制加拿大的能源命脉,又要打压其产业竞争力,确保自身绝对主导地位。
2. 政治胁迫:盟友即工具**
加拿大外长梅拉妮·乔利曾怒斥:“白宫试图削弱我们,最终吞并我们。” 这绝非危言耸听。特朗普多次公开宣称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51个州”,甚至以关税为威胁,要求加拿大在北美自贸协定(USMCA)中接受不平等条款。这种将盟友视为“殖民地”的态度,与19世纪帝国主义如出一辙。

三、反噬效应:美国终将自食其果
特朗普的关税狂欢看似威风,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撕裂国际经贸秩序,更将重创美国自身。
1. 经济代价:通胀加剧与产业链崩溃
据美国税务基金会估算,若25%关税全面实施,未来十年美国经济将萎缩0.4%,家庭平均年增税超800美元,汽车成本或暴涨1.2万美元。通用、福特等美企已警告可能关闭生产线,导致数万人失业。更讽刺的是,美国车企高度依赖加拿大零部件供应,关税反而推高本土制造成本,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2. 信誉崩塌:从“规则制定者”到“国际弃儿”
加拿大、墨西哥、欧盟等盟友已集体反击。加拿大宣布对1550亿加元美国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墨西哥则瞄准波本威士忌、农产品等“政治敏感商品”。连美国传统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也警告,特朗普的“重商主义”正在摧毁战后国际秩序,将美国推向孤立。

四、霸权黄昏:多极世界的觉醒与反抗
面对美国霸凌,加拿大等国的反击标志着全球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1. 盟友离心:抱团抗衡单边主义
加拿大与墨西哥迅速协调立场,联合制定反制清单;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也计划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这种“去美国化”的合作趋势,正在瓦解美国霸权的地缘政治基础。
2. 多边主义崛起:规则取代强权
中国、拉美国家等积极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倡导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加拿大外长乔利明确表示:“我们不想每30天经历一次无理闹剧。” 国际社会对“美国优先”的集体抵制,预示着单极霸权时代的终结。

霸权终将落幕,合作才是未来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不过是美国霸权黄昏的最后狂欢。历史早已证明,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只会带来衰退,而真正的繁荣源于平等互利的合作。当加拿大以“13亿美元边境计划”和“联合打击芬太尼”回应美国要挟时,世界看到的是理性与韧性的力量。或许,这场关税闹剧的最大意义,正是加速一个多极、包容的国际新秩序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