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真能拼过日军刺刀吗?八路老兵:哪有剧里演得那么容易

宋喜泉 2023-01-27 21:51:08

文章字数3660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各种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但随着抗战剧的增多,千奇百怪的“抗日神剧”也冒了出来。在这些“神剧”中,我军战士往往一人就能打几个甚至几十个鬼子,甚至还发明出了各种“奇能异术”来打鬼子,而鬼子则往往被描述为愚蠢迟钝的形象,很轻易就被我军打得鬼哭狼嚎。

并且在这些剧中,鬼子往往只是仗着火力凶猛,实则一旦近身肉搏,鬼子就完全不是对手,常常有我军战士用大刀杀得鬼子狼狈逃窜的场景。

但历史上,日军刺刀真的拼不过大刀吗?他们真的害怕近身肉搏吗?对抗日老兵的采访显示并非如此,有一位老八路就曾表示:哪里有他们剧里演得那么容易!有时候一个排都打不过日军一个班!

这名老兵的说法可能让部分人觉得难以接受,觉得日军怎么可能有那么强的战斗力?但实际上,不需要验证这名老兵的经历是否真实,只要看一下抗战中几大重要战役里双方的投入兵力和战损比,就知道这名老兵的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了。

淞沪会战,中方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日方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结果中方战败,上海沦陷。

太原会战,中方投入6个集团军约28万人,伤亡10万人以上。日方先后投入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2万余人。结果中方战败,太原沦陷。

徐州会战,中方投入64个师约60余万人,伤亡6.5万余人。日方投入8个师团另3个旅团约24万人,伤亡2.6万余人。结果中方战败,徐州沦陷。

武汉会战,抗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战。中方投入兵力14个集团军共100万人以上,伤亡40万人以上。日方投入兵力约30万人,伤亡十余万人。结果中方战败,武汉沦陷。

从以上结果就可以看出来,不论这些“神剧”中的我军士兵如何勇猛,终究无法改变历史上的情况。实际上每次会战,日军往往投入的兵力更少,伤亡也更少,却总能取得胜利。而我方投入的兵力众多,伤亡巨大,但要保卫的目标最后还是会沦陷。

并且,上面举的例子正是国民党的“四大会战”,也是国民党当局最重视的战役,尚且打成这样,其他战场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这名老兵所描述的情况应该是符合事实的,因为在历史上的抗战中我方确实投入的兵力更多,伤亡也更惨重,并且在大型会战中败多胜少。

事实上,直到1939年9月的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挺进的势头才算被遏止,这也是日军第一场没有达到战略目的的战役。而在此之前,日军往往是“指哪打哪”,以哪座城市为目标,哪座城市就会被打下来。

之前的四大会战就是如此,除此之外,北平保卫战,北平沦陷。南京保卫战,南京沦陷。南昌会战,南昌沦陷。广州战役,广州沦陷。

除此之外还有苏州、无锡、杭州、济南、青岛等没有经过大型会战就沦陷的城市。可以说,抗战初期人们的精神压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重要城市沦陷的新闻。

那么,难道中国军队真的是一直在败吗?就没有打过胜仗吗?当然不是,中国军队在此期间也取得过辉煌的战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和万家岭大捷这三场战役。这三场战役重挫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不可谓不解气。但是如果结合全局来看就能发现,这三场战役都是局部的胜利,没有能改变整个会战的大局。

之后日军依然在推进,而太原、徐州和武汉也先后沦陷。换言之,抗战中中国军队确实也取得过不少胜利,但这些胜利不足以扭转整个会战的形势。总体而言,中国军队是长期处于劣势状态的。

不过,真正影响全局的会战胜利有没有呢?当然也有,不过不占多数。从1938年10月抗战转入持久战算起,中国军队也取得过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会战,以及常德会战的胜利。但是总体而言依然是败多胜少,伤亡远超日军。

而即便到了1944年,抗战胜利在望,盟军在各个战场都发动反攻的时候,中国军队还经历了一场“豫湘桂大溃败”,被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损兵50余万,丧土20余万平方公里。

那么,为什么中国军队总是打不过日军,总是经历失败呢?难道是因为中国人不行吗?是因为日本宣传的所谓“大和民族优越性”吗?当然不是!原因可以总结出很多,但其中最根本,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这是一场农业国对抗半工业国的战争。

中国当时是农业国,尽管已经进入了近代并进行了部分近代化改造,少数大城市与欧美大城市相比也不逊色,但本质上依然是农业国。放眼全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农民依然占了绝大多数,无数人依然生活在传统社会中,对外界的剧烈变化毫不知情。

尽管近代工业,近代医学,近代教育都已经出现,但这些相对先进的产业基本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而在抗战中最先沦陷的就是这些地区。抗战中的中国军队经常缺乏枪支弹药,原因就是生产不足,为什么生产不足?根本因素就是缺乏工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业国。

而日本当时是半工业国。为什么说是半工业国呢?因为其实此时的日本也没有实现完全的工业化,传统农业依然很普遍,日本的工业基础和英美法等传统列强也完全无法相比。但是相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日本却已经占了很大的优势,他们有着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相对发达的军工业,能够生产一系列配套的,可维修和回收的武器,而当时的中国甚至还没有这个能力。

日军的军备水平其实和欧美列强相比根本不堪一击,和苏军、美军、德军等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却已经远超当时的中国军队,这就是半工业国对农业国的优势。

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日军其实不害怕近身肉搏,甚至在近身肉搏中更有优势,因为日军训练更充分,营养也更好。当然抗战历史上也确实有大刀队,但要注意的是大刀队本身就是军中选拔出来的精锐,其战斗力要高于中国军队的平均水平。另外大刀队专门练的就是大刀,营养也更好,善于近身战斗也就很正常了。但是整体而言,指望全面依靠大刀来抵御日军的侵略是不现实的,否则当时为什么还要生产枪支呢?全换大刀不就好了嘛!

所以,八路军老兵在开头所描述的状况,显然是更接近真实历史的。有些人是因为不了解历史上的抗战过程,只知道抗战最后胜利了,就把抗战描绘成了抗日神剧里连战连胜的模样。有些人虽然了解,但可能是觉得历史上的抗战打得实在太惨,也过于“耻辱”了,因此想在这些抗日神剧中找回场子,便设计了这么多“吊打”日军的桥段。

但实际上,连战连败,损兵折将,伤亡远大于对方,这就是耻辱吗?

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坚持下去,还能有斗志,还能挺到最后的胜利,这绝不耻辱。相反,为了一个“面子”就扭曲历史,歪曲原本的抗战,对年轻一代的历史观造成误导,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而抗战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其中有多少胜利,而在于其本身就是一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战争,无数人为这场看似毫无希望的战争而拼尽全力,乃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今天站在“上帝视角”上看,当然知道抗战在1945年胜利了。但当时的人们又从何而知呢?

所以说抗日神剧并不是弘扬了抗日英烈的精神,反而是消磨,甚至侮辱了抗日英烈的精神。

在抗日神剧中,主角永远在打胜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当然会士气高涨。非但如此,他们还能经常发明出各种奇异的武器,甚至自身都有“特异功能”。

这反而显得“败而不馁”,面对如此可怕的敌人还敢接着打,一次次卷土重来的鬼子好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一般。这究竟是赞扬抗战还是侮辱抗战呢?人心自有公论。

大家可以把自己代入一下抗战时期的情况,就会发现真实情况其实绝不是抗日神剧中所表现的那么简单。

试想,你参与的是一场弱国面对强国的战争,农业国对抗半工业国的战争,一场看似毫无希望的战争。你不知道战争还要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还有多少亲朋好友将在战争中死去。

敌人在几乎所有方面都比你更强大,你几乎每天听到的都是坏消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得知又有某座重要城市沦陷了。

敌军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强大,永远都在不断推进,永远不会受到挫败,并且还有种种远远超出你军队科技水平的武器。你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即便偶然能有几场胜利,很快也会被新的失败所冲淡。

但即便如此,即便面对如此惨烈,如此痛苦,如此前途渺茫的现状,你还是坚持了下来,抵抗到了最后。哪怕敌人是那么强大,那么不可战胜,你终究没有屈服。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迎来了胜利的那一刻。这样的胜利,难道不比抗战剧中那些轻轻松松的胜利要伟大得多吗?

事实上,真正历史上的抗战还比我们这里所描述的更加艰难,也更加让人感到煎熬。因为我们今天也只是从战略层面上分析的,没有当时人们那种设身处地的体会。

在当时节节败退的情况下,人们所感知到的事实很可能还更加悲观。但即便如此,叛国投敌的败类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大多数人还是坚持到了最后。这种坚韧的精神,不比抗日神剧中那些虚构的强大人物更值得纪念吗?

与其纪念那些影视剧中虚构的抗战“奇侠”,不如多纪念纪念历史上那些真正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抗战英烈吧!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正是这群人撑起了民族的脊梁,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即便经历了接二连三的失败,即便面临看似毫无希望的前景,他们也终究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他们真正是用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以巨大的牺牲挡住了穷凶极恶,看似无比强大的侵略者。尽管血肉之躯已经不在,但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向抗日英烈们致敬!

2 阅读:21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