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叫《桃姐》,豆瓣打分
多年未演戏的叶德娴,凭借桃姐这个角色,拿下了威尼斯影后、台湾金马奖影后和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导演是许鞍华,她至今没有结婚,和母亲一起住在香港。
这部电影里的桃姐,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刘德华抚养成人。少爷从事电影制片人,五十多岁了仍然独身,而桃姐也继续照顾他,成为习惯……两人形同母子。
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买菜,回寓所煲汤、做好满桌的饭菜,在等待从内地出差回家的刘德华,桃姐看着窗外的街景打发时间,不知不觉间却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在医院,是中风了!一边手臂不能活动自如,必须利用物理治疗尽量恢复活动能力。
整部电影的所有情节,几乎都像发生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庭里的一件琐事。我们没有太多说爱的机会,有了也因为含蓄和腼腆而没有说出口。桃姐的一生,平凡的一生。桃姐的一生,是一个普通的佣人的一生。13岁当佣人,照顾了5代人,这份工作她做了60年。她终身未嫁,把雇主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刘德华当成自己的儿子。这份不是母爱胜似母爱的亲情,弥漫在叙事情节的每一寸朦胧却真实的关系里。
电影改编自香港著名基督徒监制李恩霖的真实故事,为的是纪念那位一直照顾他成人的女佣。眼见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令本精于计数的Roger,开始反思自己与桃姐的关系,并动笔写下多年来两人相处的一点一滴。这也成为日后电影《桃姐》的故事蓝本。
其实自从《天水围的日与夜》里,许鞍华就开始尝试着这种极其生活化的完全没有镜头感的独特写实。一路的摸索和逐渐的成熟,终于成就这部电影,细密真实细节构架的厚重感。
这样的电影可以让她,完完全全得到了无拘无束的发挥,刘德华的投资,众多大腕的慷慨客串,她得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去表达一个自己最适合讲的故事。
许鞍华其实蛮像张爱玲,将无数细节密布于日常琐事之中,自然又看似无意识的完成了作品。
许鞍华本身就是一个外表大大咧咧,内心细腻无比的人,她似乎总是关注着细节,再去勾勒整体,这就注定了电影本身某些感触的节点,可以被我们完好的保存于脑海之中。她平缓的串起每一段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家长里短。电影集中截取了故事里桃姐住院开始了故事的讲述,将之前的对于主人家的一切贡献放在回忆中,集中凸显出一个操劳的女佣在最后时刻的境地与遭遇。无数的泪点集中在这一阶段爆发,无数的细节串联起桃姐谦卑身份下的小人物奉献情怀。
回忆这部电影的某个瞬间时,触角伸向轮椅上的神情呆滞的桃姐,永远穿着跟修空调一样的大导演罗志,还有老人院里轮流喂食的场景。许多人被电影感动,认为这部戏拍得太好了,许多人跟桃姐流下眼泪,认为叶德娴演得太好了。
殊不知,许鞍华根本没有在导,因为她只是做选择性的细节记录,这种东西很许鞍华。
叶德娴演得好不好,取决于她能否传神的演出一个老仆人一步一步从衰老走完自己一生的过程。因为影片中,出现了罗兰,让我想起了她以前演过了许多类似的角色。叶德娴演得中规中矩,刘德华收得自然得体。
这一切,又归功于许鞍华的调教。什么叫洗尽铅华,刘德华到了五十岁终于扔掉了多年偶像的光环。叶德娴左右逢源的张狂与内敛,在《黑马王子》
和《法内情》中充分展示,两人的银幕母子到了此片堪称天生绝配。
刘德华一直在做减法,叶德娴一直在做加法。更佩服的是导演许鞍华,她天生就是导演的命,一直就做自己的电影,做最真自己。许鞍华在本片中除了平直的细节技巧之外,还站在一个不是主观的角度拍故事,她能不直接煽情,让观众自己去感受,这种含蓄和内敛,充满了东方人的禅味和思考。
两个人这种真实又不确定的母子深情,恰恰是中国式永恒又深刻的忧伤,而许鞍华拍出了这种忧伤。
这部电影,更为真实的直逼我们必须关注老年人的问题。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许鞍华以自己克制又淡淡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社会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