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中国汽车下半场倒计时,比亚迪危险的时候到了

科技不单仁行 2025-02-15 18:40:51

01

1946年,丘吉尔用“铁幕”一词划定了冷战格局,79年后,比亚迪用一场发布会宣告了汽车行业的“智驾铁幕”。

在2月10号,比亚迪用“天神之眼”的技术矩阵发布了全民智驾战略,旗下全系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技术,其中天神之眼C覆盖了21款车型,从7万级到20万级的车型都用上了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这个过去至少20万以上车型才有的“奢侈品”,如今变为了7万元车型的“标配品”。

一道全民智驾的“铁幕”冉冉升起,中国汽车下半场的倒计时,被比亚迪敲响了。

02

其实,很多人都低估了这场发布会的直接效果,它同时引爆了资本市场和公众情绪。

在发布会后的第二天,从其他车企绿油油的股价上,就能看到资本市场的审视态度。

在新能源渗透率稳稳超过50%、销量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比亚迪补上了智驾这块拼图,并且用一种“技术平权、全民智驾”的全新方式,掀起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全面升级和竞争升级。

当然,对大众来说,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看懂智能驾驶背后复杂的技术原理,但所有人都能看懂两件事,价格和使用体验。

在这场意义重大的发布会上,比亚迪本质上是告诉了用户两件事:

第一、智能驾驶并不贵。比亚迪用“加配不加价”的方式,免费把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了最低7万的车型,打破了在用户认知中“智能驾驶=高配=高价”的认知链条。

第二、智能驾驶用在哪?

比亚迪着力突显了智能驾驶的使用场景和功能体验,特别是规模主力的天神之眼C,以纯视觉方案实现了用户主要的场景覆盖。

比如针对高速和城市快速道路,高快领航(HNOA)能够实现上下匝道、车道保持、自主换道、避开障碍物的智能驾驶任务;代客泊车(AVP)能结合实际泊车习惯和场景实现下车即走的体验;记忆领航(MNOA)能够不断学习,完成上下班通勤的高频出行路线场景。主要场景的覆盖,最低7万的智驾价格,加上之前第五代DM技术续航2100公里的组合,比亚迪把用户预期,已经拉高到了“在十万区间,也可以挑选一台没有明显短板的智能汽车”。彼得·德鲁克说:“企业的唯一目的是创造顾客。”

如何创造顾客?

那就是从认知上唤醒顾客的需求。

就像比亚迪用极致性价比和智能平权,创造了新的认知,从而唤醒新的需求。

03

当然,当我仔细回顾这场“智能化闪电战”,试图挖掘一些值得我们企业学习的地方,其实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是拿破仑的名言:

“战争的艺术?那就是集中你的力量!”

比亚迪2023年才把“智能驾驶”确定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比小鹏、华为至少晚了三年,智能化起步其实是相对比较晚的。

这也是对手认为比亚迪存在的明显短板,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电动化,比亚迪成为最大赢家,但这样的优势也有可能成为比亚迪转型智能化上的包袱。

但是,比亚迪在极短时间构造了一个正循环的飞轮,它的根本在于规模效应。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1286.6万辆,比亚迪卖出了其中的427万辆,占比超过33%,相当于每卖出3辆车,就有一辆属于比亚迪。

庞大的用户和行驶历程,给智驾数据的采集提供充足的数据,就像王传福说2024年比亚迪每天可以新增7200万公里的训练里程,相当于每一天绕地球1800圈。

庞大的规模同时带来极致的成本控制,自研激光雷达、整合供应链,再加上比亚迪在这两年逆周期大量招聘,在就业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储备了大量人才,短时间调集了5000人的智架研发团队,把天神之眼C的成本压缩到4000元。

这让人想起当年福特T型车的流水线革命,同样是用规模击穿了整个行业的成本极限。

有时候,商业的竞争其实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就像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要么做到足够快,享受到先发者的技术红利和蓝海红利。

要么就像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强调的:“在我写的竞争战略中,总成本领先是一家企业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保持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战略定力,在核心技术上长期投入,在关键时机点坚决执行,把“总成本领先”当做盾,把“技术创新”当作矛,把“规模效应”作为自己的弹药库。

同样,我们也能注意到在智能化时代的新飞轮效应,搭建企业“数据-规模-成本”的正循环,就像比亚迪用“更多用户带来更多数据,创造更好算法,实现更低成本,再获得更多用户。”

这是AI时代的新法则。

04

当然,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也让同行感受到了深刻的危机。

摩根士丹利指出比亚迪的智驾发布超出预料,目前的中国同行在3-6个月难以做出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当然,国外的老牌车企那就更难反应了。

从我们的判断来看,比亚迪在6个月之内,凭借全民智驾赢得了智能化的主动权,今年销量极有可能突破500万,甚至是550万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从其他车企的反应来看,也都在尽可能争夺对智能驾驶的定义,针对谁不言而喻。

目前新能源汽车替代率已经到达50%,一般的电动车需求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智能车成为下一个重要的替代率指标。

整个新能源汽车的窗口期,再一次被加速缩短,谁都不想这6个月成为比亚迪杀死比赛的前奏。

所以,不管是传统燃油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包括第三方智驾供应商,都会在比亚迪竖起智驾的“铁幕”后,在大众和资本的审视下,开始一场更加激烈的成本、技术与规模的三重博弈。

对于比亚迪来说,从上半场的电动化转型到下半场的智能化之后,危险的竞争一定会再度升级。

因为他的对手已经到了危险无比的境地,没有人会轻易认输。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变化的。”

那么,铁幕之后,谁能穿越“达尔文海”?

比亚迪已经在智能化领域展示了自己的进化速度,开始复刻电动化的成功。

而新势力与跨界巨头需要找到“非对称优势”,例如华为、小米的生态绑定、小鹏的AI训练速度、特斯拉的极致软件。

就像彼得·德鲁克所说的:“没有人能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

在智能汽车包括我们众多产业、行业面对“智能化、AI x”的达尔文海中,唯有进化者,才能生存。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0 阅读:6

科技不单仁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