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局中,李渊之外的隐藏大“BOSS”竟是突厥?

国家人文历史 2024-10-17 13:57:26

文丨向衡

如果将李渊、李世民父子开国的历程比作一局打怪游戏的话,哪方势力才是最为强大的那个反派BOSS呢?王世充?窦建德?杜伏威?都不是。答案是突厥汗国。

乱局肇始

不少人都晓得,大规模的隋末农民起义,起源于隋炀帝穷兵黩武征伐高句丽。百姓不堪兵役、劳役的压榨,宁愿铤而走险,也不肯在辽东“浪死”。但隋炀帝为什么会决意用兵高句丽呢,这就与大业三年(607)的北巡有关。

这年正月初一,突厥汗国的启民可汗入朝,见隋“大陈文物”非常仰慕,“请袭冠带,帝不许。明日,又率其属上表固请”。杨广的虚荣心因此得到极大满足,对大臣们说:

“今天衣冠礼仪齐备,以至于使单于愿意改服饰,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于是,四月,隋炀帝就开始北巡,启民可汗就不断派儿子、侄儿沿途请安问好。突厥汗国举国动员,从榆林北边到启民可汗牙帐,再往东到蓟(涿郡治所,今北京),为隋炀帝修了一条长三千里、宽一百步的御道,以奉迎隋炀帝大队人马的到来。

八月,隋炀帝的车队从榆林出发,经过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溯金河(今内蒙古大黑河)往东北去启民牙帐。隋炀帝的巡游队伍有甲士50万,马10万匹,加上仪仗后勤,浩浩荡荡,千里不绝;随行还有上面能容纳几百人的观风行殿、周长达两千步的行城,极为壮观。草原上的游牧民见此,还以为是神仙下凡,一望见隋炀帝行营,远在十里之外就跪下磕头。到了突厥的可汗牙帐,启民可汗又率领王公大臣和各族酋长跪伏在地,捧杯上寿,山呼万岁。隋炀帝当场赋诗一首: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就是在突厥牙帐,隋炀帝看到了来自高句丽的使臣,忽然想起东方还有一个高句丽没有拜倒在脚下。于是他要高句丽使者回报高句丽王,必须前来朝拜,否则将以兵戎相见。高句丽王得知,非但不来朝拜,反而加强战备。隋炀帝大怒,下令备战,于是亲自推倒了隋朝灭亡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最终,三征高句丽搞得隋王朝筋疲力尽、内乱四起,还为突厥重新崛起提供了机会。609年,对隋炀帝极为恭顺的启民可汗去世,其子即位,称始毕可汗。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又率领人马出了边塞。这一次,迎接他的却不是恭顺的游牧民——始毕可汗率其部众几十万骑兵前来袭击。雁门郡所辖41座城,突厥大军攻下了39座,只剩下隋炀帝所在的雁门与崞(今山西崞县)两城尚未攻陷。雁门城墙残缺,守备薄弱,战士临时拆除民房,修筑工事。城内军民十五万人,粮食只够吃十五天。突厥的箭直射到杨广的脚下。他恐慌万状,一筹莫展,数年前对突厥的威风,如今一扫而空。

幸亏始毕可汗的妻子是隋朝宗室义成公主,公主派使者去对始毕说:“北边又有紧急情况”,加上从隋朝东都洛阳和其他各郡来的援兵也赶到忻口(今山西忻口),突厥这才撤兵而去。隋炀帝让人出城侦察,看到附近山谷空无一人,连突厥的马都见不到一匹,终于放下心来。但从此之后,他再也不敢北巡,而改为南下江都(今江苏扬州),后来就被杀死在那里。而在当时人看来,这实际上就是逃亡。李密就说,隋炀帝“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京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可见突厥不臣,对隋人心理影响之大了。

太上可汗

雁门之围后,突厥汗国与隋朝的关系彻底破裂。当时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伴随着势力对比的反转,突厥统治者消除了对隋的畏惧心理,并建立起心理优势。隋朝末年,陷入分裂状态,突厥汗国充分利用这一形势,纵横捭阖,东自河北,西至河西走廊,大大小小的北方割据政权纷纷向其俯首称臣。甚至可以说,突厥汗国既是隋末唐初中原军阀势力的后盾,也是内地战乱兵争的策源地。

灵武郡(治今宁夏灵武)的白榆妄大约是最早反隋连结突厥的势力。大业九年(613)正月,白榆妄起兵反隋“劫掠牧马,北连突厥,陇右多被其患”。大业十一年(615),又有上谷郡(治今河北易县)人王须拔自称漫天王、魏刁儿自称历山飞,起兵反隋,建国号燕,“众各十余万,北连突厥,南寇赵”。

到了617年,隋末大动乱进入高潮,不仅是被压迫的民众起义,连隋朝守臣也纷纷反隋,投靠突厥汗国。二月,朔方(即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鹰扬郎将(地方府兵将领)梁师都起兵,自称大丞相,与北边的突厥结盟,被封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梁师都据关内道北部,是与突厥关系最密切、存在时间最长的割据势力。马邑鹰扬校尉(府兵下级军官)刘武周也聚众自称太守,遣使依附于突厥。三月,刘武周攻下楼烦郡(治今山西静乐),接着占领了隋朝的汾阳宫(在静乐北),把抓到的宫女送去贿赂突厥始毕可汗;始毕大悦,送给刘武周大批战马作为回报,于是刘武周的兵力更为强盛,又攻占了定襄郡(即云州,治大利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突厥汗国顺势将刘武周立为“定杨可汗”,还送给他一面突厥人的狼头大纛(dào)旗。杨者,隋也。“定杨可汗”这一名号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刘武周甘为“儿皇帝”,在隋末群雄里只是个二等人物。可当时纵横中原的“豪杰”们又是如何呢?可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镇压瓦岗军的刽子手王世充本是隋朝官吏,于武德二年(619)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郑。第二年,“郑”国就与突厥取得联系,“突厥遣阿史那揭多献马千匹于王世充,且求婚。世充以宗女妻之,并与之互世”。窦建德是割据河北的“夏”皇帝,却也同样依靠突厥以壮兵势,甚至“多赍金帛,重赂突厥。市马而求援”。武德二年(619),窦建德引兵讨伐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于聊城,将隋炀帝的皇后(萧后)与孙子(杨政道),连同宇文化及的首级一起送往突厥,献给义成公主(隋朝宗室)。突厥方面将杨政道(隋炀帝的孙子)封为隋王,令在突厥境地的隋人皆隶其下,有众万人,行其正朔,置百官,成立了又一个傀儡政权。这时的突厥可汗俨然已经成为北方边境地区的“太上可汗”。这就是史书里所说的:

“及隋末离乱……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称尊号,俱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

这段文字里没有提到唐朝的建立者李渊,只不过是“为尊者讳”的做法。李渊自太原起兵,同样离不开突厥的支持。起兵之前,李渊派刘文静面见始毕可汗,商量请他派兵,并同他约定:“如果进入长安,民众土地属唐国公,金银丝绸归突厥。”起兵之后,为了与另一个割据势力(薛举)争夺长安,急忙遣使突厥,不仅贿以大量金帛,而且许诺割让五原(治今内蒙古五原南)及榆林(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南)二郡,与突厥以灵州为界。五原、榆林地处河套,历来是中原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第一道天然防线,突厥既得金帛,又将与中原的分界线向南推进数百里,自然转而支持李渊。唐军得突厥之助,终于在武德元年(618)十一月消灭了薛举。李渊称帝后,仍旧不断向突厥大量送礼以加强双方联系,求得支持。

何以反目

即便如此,当唐朝站稳脚跟,逐次消灭各割据势力,显现出一统中国的气象后,突厥汗国还是转而与唐为敌。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大破刘武周部下骁将宋金刚,刘武周闻讯,丢弃并州逃奔突厥,于是其所据州县全部归入唐朝治下。唐军进而向梁师都发起进攻。梁师都连吃败仗,惶惶不安,派人劝处罗可汗侵唐:

“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灭,唐国益大,师都甘从亡破,亦恐次及可汗,愿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

之后,处罗可汗(始毕可汗的兄弟)策划了一个五路攻唐的计划,决定派弟弟莫贺咄从原州(今宁夏固原)进击,泥步设(始毕可汗之子什钵苾的称号)和梁师都一道从延州(今陕西延安)进击,处罗自己从并州进击,始毕可汗的儿子突利可汗则率领奚、契丹、靺鞨从幽州进击;再联络窦建德的军队从滏口(今河北邯郸西)向西进攻,与突厥军队在晋(今山西临汾)、绛(今山西新绛)一带会师。这一计划如果付诸实施,唐朝不但将丢掉黄河以北,就连关中根据地也有危险。“幸亏”这个时候处罗可汗急病而死,突厥汗国忙于国丧无暇出兵,李唐方面才得以“安居平五路”。

继承可汗之位的是处罗可汗的兄弟颉利可汗,凭借父兄创下的基业,颉利十分高傲,瞧不起中原王朝。武德四年(621),突厥军队横扫河东(今山西),进攻原州,深入延州,唐朝将领迎战,竟无一人取胜。第二年,突厥分兵三路,分别由幽州、雁门、原州侵唐,颉利亲自率十五万骑从雁门入寇。唐廷不胜其扰,甚至打算放弃长安。李渊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南山(今秦岭)去樊、邓(今湖北襄樊、河南邓州市)一带巡视可以建都的地方,后因李世民苦谏作罢。但突厥汗国的攻势并没有停止。武德七年(624),突厥改从关内道进攻,三月、七月、八月,频犯原州,抵达陇州、岐州,东距长安四百余里,长安告急。武德八年(625)七、八月间,突厥又自灵、相、潞、沁、韩、朔等州全线南下进犯。武德九年(626),唐朝发生“玄武门之变”,突厥趁机再次南下入寇。颉利自率十余万骑进寇武功,长安戒严。李世民严阵以待,迫使他在渭水便桥,签订了和平协议。

但这也是突厥汗国兵势的最高峰。天下大势已然不同。武德七年(624)招安后重新起事的辅公祏(shí)被唐军捕杀,江南也稳定下来。唐朝的统一事业基本完成,剩下要解决的就是边疆问题。贞观三年(629)八月,唐太宗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出兵征伐突厥。第二年三月,颉利兵败阴山,于败逃途中被俘,解送长安。不可一世的(东)突厥汗国就此灭亡。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向衡。)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