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块,买辆带“自动驾驶”的车?比亚迪最近的发布会,直接把智能驾驶的门槛拉到了白菜价,这到底是科技的进步,还是厂商的噱头? 一时间,比亚迪“天神之眼”成了热议话题,有人说这是颠覆行业的创举,有人说这是过度吹嘘的营销。 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颗“天神之眼”,看看它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比亚迪这次推出的并非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而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DAS。虽然宣传片里看起来酷炫无比,但距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亚迪将ADAS系统根据硬件配置分为了A、B、C三个等级,从顶配的三颗激光雷达加上两颗英伟达OrinX芯片,到入门级的纯视觉方案,价格也从高端车型到十万级以下的经济车型全覆盖。 这种做法确实降低了智能驾驶的准入门槛,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但是,不同配置的性能差异巨大,消费者在选择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免被眼花缭乱的宣传所迷惑。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比亚迪此举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作为全球电动车销冠,比亚迪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它率先将智能驾驶技术下放到更低价位的车型,无疑会倒逼其他车企跟进,加速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进程。 可以预见,未来没有智能驾驶的汽车,很可能就像今天的没有空调的汽车一样,逐渐被市场淘汰。 这对传统车企,尤其是欧美日韩的燃油车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们在电动化转型方面已经落后一步,如果在智能化方面再不迎头赶上,未来的竞争将更加艰难。
特斯拉作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先驱,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 比亚迪的激进策略,很可能会迫使特斯拉加快FSD(完全自动驾驶)在中国市场的落地。 一场智能驾驶领域的“军备竞赛”即将打响,最终受益的将会是消费者。 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更加成熟、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智能驾驶体验。
有趣的是,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在2023年公开质疑自动驾驶的可行性,如今却带领比亚迪all in智能驾驶,这种转变耐人寻味。 或许是看到了智能驾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或许是意识到了自身在智能化方面的不足,王传福最终选择了务实转身,这体现了比亚迪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果断决策能力。 当然,这种转变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据比亚迪官方透露,仅“天神之眼A”的硬件成本就超过了3万元,而入门级的“天神之眼C”成本也不低于1万元。 对于售价不高的经济型车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比亚迪选择不涨价、不收订阅费,这意味着他们牺牲了部分利润,以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未来的发展空间。
然而,比亚迪宣传的“每天7200万公里新增训练里程”也引发了外界的质疑。 这个数字意味着需要至少10万辆车全年无休地每天跑700多公里,而比亚迪目前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数量远不及此。 与特斯拉相比,比亚迪的数据收集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特斯拉通过“影子模式”,即使在用户没有开启自动驾驶功能时,系统也在后台运行,收集驾驶数据,并与驾驶员的实际操作进行对比。 这种数据收集方式效率更高,也更能反映真实驾驶场景。 比亚迪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数据收集策略,才能支撑其庞大的算法训练需求。
比亚迪自建超算中心也是其智能驾驶战略的重要一环。 强大的算力是训练复杂算法、提升模型精度的关键。 目前,英伟达的Orin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比亚迪也采用了Orin芯片。 但长期依赖外部供应商并非长久之计,比亚迪需要在芯片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除了硬件和数据,算法也是智能驾驶的核心竞争力。 比亚迪需要吸引更多顶尖人才,不断优化算法,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构建开放的生态系统,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展望未来,智能驾驶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比亚迪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决于其技术实力、数据积累和生态建设。 虽然“天神之眼”的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比亚迪的智能驾驶之路才刚刚开始。 他们需要脚踏实地,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让出行更美好”的愿景。
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比亚迪智能驾驶战略的几个关键点:全价位覆盖、硬件差异化策略、务实转身、数据收集能力、自建超算中心、算法优化、生态建设。 这些都是比亚迪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023年比亚迪全年销量约为186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约为91万辆。 2024年,比亚迪能否凭借其智能驾驶战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