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稼轩这阙《破阵子》原是壮志难酬的悲慨,如今读来却像当代人饮酒时的自画像——灯火昏黄处,谁不是攥着手机冒充看剑?角声化作微信提示音,八百年醉眼望穿的,不过是朋友圈里精心修饰的"战场捷报"。
唐人饮的是月光,宋人酌的是风霜,今人碰杯时清脆的响声里,盛满的却是职场潜规则与房贷利率。李太白若穿越到现代酒局,怕是要摔了金樽大骂"俗气":当年他邀月对饮是真把银河当觥筹,我们举杯时却在计算客户头衔的含金量。苏东坡夜游赤壁时感慨"物与我皆无尽也",现代人在KTV包间里吼着《朋友》,实际惦记着能不能通过拼酒拿下合同。最讽刺莫过于某次商务宴请,主宾举着拉菲高谈"文化自信",转身却把剩酒倒进分酒器——毕竟瓶身印着"82年"的标签,比葡萄藤的年龄更值得珍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笔下的暖意,早被冰镇啤酒与茅台股票冲淡了温度。那些号称"微醺正好"的都市丽人,喝的是摆拍道具;中年男人肚腩上晃动的酒嗝,发酵着升职加薪的焦虑。陶渊明"忽与一觞酒,日夕气犹清"的闲适,被异化成朋友圈九宫格里的精致表演。凌晨三点的烧烤摊上,西装革履者对着烤串哭诉"996福报",外卖骑手就着酒瓶吐槽算法囚笼。有人当真以为酒精能溶解阶级壁垒,却不知次日晨光里,该送外卖的继续骑行,该改PPT的依旧熬夜。
最妙是某次行业峰会,满场"李杜诗篇万口传"的即兴赋诗,散场时却发现人人抢着代驾——原来肚子里的墨水都化作了酒精。昨夜又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刷屏朋友圈,配图却是精修过的酒杯特写。我摸着发胀的太阳穴苦笑,这届酒仙真把苏轼的豁达变成了营销话术。或许该学学古时醉鬼,要么像刘伶带着棺材去酒吧,要么效仿嵇康在刑场上奏广陵散。可摸摸口袋只剩打车钱,想想还是老老实实煮碗醒酒汤—毕竟在这个连醉都要算计性价比的时代,能清醒着继续装醉,已是难得的生存智慧。
尾声:昨夜又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刷屏朋友圈,配图却是精修过的酒杯特写。我摸着发胀的太阳穴苦笑,这届酒仙真把苏轼的豁达变成了营销话术。或许该学学古时醉鬼,要么像刘伶带着棺材去酒吧,要么效仿嵇康在刑场上奏广陵散。可摸摸口袋只剩打车钱,想想还是老老实实煮碗醒酒汤——毕竟在这个连醉都要算计性价比的时代,能清醒着继续装醉,已是难得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