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开挂人生,背后是这个王朝的无奈?

风卷残云戏天涯 2025-04-20 13:59:57

戚继光,16岁就当官了,你敢信?不是啥虚职,是手握兵权的“登州卫指挥佥事”,听着挺唬人,到底是个啥?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跟明朝的“家天下”制度,那可是脱不了干系!

话说回来,这戚继光,可不是一般的“官二代”,那可是真刀真枪,靠本事吃饭的!但为啥他能这么年轻就当官?咱得从明朝的卫所制度,还有他家的“光荣传统”说起。

戚家的“世袭buff”,是馅饼还是陷阱?

话说老朱家打天下那会儿,为了笼络人心,给功臣们发了不少“福利”,其中就包括这“世袭武职”。 戚家,就是这幸运儿之一。 想想,祖上打仗玩命,后代就能躺着当官,这好事儿,搁谁身上不得乐开花?

戚继光的祖上,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老朱家赏了他家一个“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袭官职。这职位,可不是啥清水衙门,那是实实在在的兵权!

可问题来了,这“世袭”制度,真能保证后代个个都是能打胜仗的将军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你说,要是戚继光他爹是个草包,那他手下的兵,还不得被敌人揍得满地找牙?

明朝“军队编制”,竟然藏着这么多门道?

这“登州卫指挥佥事”,听着挺高大上,其实也就是个“团长”级别的干部。 明朝的军队,实行的是“卫所制”, 简单来说,就是把全国的军队,分成一个个的“卫”和“所”。

一个“卫”,大概有五千多人,下辖几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又管着十个“百户所”。 戚继光这个“指挥佥事”,就是负责管理一个“千户所”的,手底下管着一千多号人。

但问题是,明朝中后期,这卫所制度,那是越来越烂了。 很多士兵,那是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根本就没啥战斗力。你想啊,一群乌合之众,能指望他们打胜仗?

“16岁团长”戚继光,是天才还是无奈?

话说戚继光16岁那年,他爹去世了,他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官职。 你说,一个16岁的毛头小子,啥也不懂,就能当“团长”了?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扯?

但没办法,这就是明朝的规矩。 戚继光虽然年轻,但他可不是个草包。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军事书籍,对带兵打仗,那是门儿清。

而且,这戚继光,那可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 他可不想当个混吃等死的“官二代”,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为国效力!

从“屯田小兵”到“抗倭英雄”,戚继光是如何逆袭的?

戚继光刚上任的时候,他的上司看他年纪小,没让他直接带兵,而是让他去负责屯田。 你说,这戚继光,心里能没点怨气?

但他可没抱怨,而是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屯田任务。 而且,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继续学习兵法, 提升自己的军事才能。 这就好比,人家在玩游戏,他在偷偷学习,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后来,戚继光被调到蓟州戍边,负责防备蒙古人的入侵。 在蓟州,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 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

再后来,倭寇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作乱,戚继光被调到东南沿海,负责抗击倭寇。 这下,戚继光可算是找到了用武之地!

“戚家军”的横空出世,是如何改变战局的?

当时的明朝军队,那战斗力,简直是惨不忍睹。 戚继光痛定思痛,决定自己训练一支精锐部队。 这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

戚继光招募了四千多名士兵,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 制定了严明的军纪。 他还根据倭寇的作战特点,创造了著名的“鸳鸯阵”。

在戚继光的带领下,“戚家军”所向披靡,打得倭寇那是闻风丧胆。 戚继光也因此成为了名垂青史的“抗倭英雄”。

世袭制度,真的让明朝“凉凉”了吗?

戚继光的成功, 似乎证明了“世袭”制度, 也能培养出优秀的将领。 但问题是,像戚继光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明朝后期, 很多世袭武官,那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他们占据着重要的军事职位,却根本不懂得带兵打仗。 这直接导致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那是直线下降。

所以说,明朝的灭亡, “世袭”制度, 肯定是要背锅的。 这种制度, 选拔官员的标准, 不是能力, 而是出身。 这就导致了大量无能之辈,占据着重要的职位,最终拖垮了整个王朝。

制度的锅?个人的锅? 戚继光也“无力回天”?

当然,说明朝灭亡完全是“世袭”制度的错, 那也有点片面了。 明朝的灭亡,那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世袭”制度, 绝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它就像一颗毒瘤, 慢慢地侵蚀着明朝的肌体, 最终导致了这个王朝的崩溃。

戚继光虽然是“世袭”武官出身, 但他却用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证明了自己。 可惜的是, 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明朝, 终究还是倒在了“世袭”制度的弊端之下。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 一个王朝的兴衰, 往往取决于它所选择的制度。 那么, 如果当初老朱家没有搞这套“世袭”制度, 明朝的结局, 会不会有所不同呢? 这个问题, 恐怕只能留给历史去解答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