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6日,躺在病床上的陈毅,已是生命的弥留时刻。
他说不出话,眼睛也快睁不开了,但强撑着精神,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
当天4点20分,叶剑英匆匆赶来,同为开国元帅流血流汗不流泪,看到陈毅被病痛折磨的身体,听到陈毅微弱的呼吸声,他眼含热泪,快步上前,将手中的字条拿了出来。
“陈毅同志,我知道你在等什么”。
最后,陈毅闭了闭眼,听到字条上的内容后,欣慰得的闭上了眼睛。
字条上的内容,是毛主席批的指示。
究竟是什么原因,陈毅病入膏肓之际始终在等一张纸条?毛主席和陈毅二人,究竟有过一段怎样的不解之缘?
毛主席与陈毅,二人不打不相识毛主席曾用三个“相”字,概括他和陈毅之间的革命友情——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但鲜为人知的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与陈毅是性格上截然相反的两个人。
他们之间的友谊,可谓“不打不相识”。
1919年春,陈毅与周恩来等人远赴法国留学,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毛主席则选择留在国内,考察基层民生疾苦。
两人青年时代截然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他们迥异的性格,但相同的革命理想,又使二人最终殊途同归,成为战友。
1927年,毛主席在调查中国基层时,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谈到中国革命的土地问题时,毛主席写道:“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当时毛主席与陈毅二人并未见面,但陈毅通过毛主席的弟弟毛泽民,有幸读到了这篇文章,略有不解。
中国常说过犹不及,为什么还要矫枉必须过正?
从毛主席和陈毅两人对早期中国革命形势的看法,就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但英雄的伟大,正在于及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1929年,受到影响的中央军委,曾一度想要放弃游击战路线和三湾改编成果的想法,并试图撤走毛主席的指挥权。
得知消息的毛主席愤然“称病”,直到蒋介石大兵压境,众人才意识到毛主席是党内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众人的建议下,陈毅前去劝阻在家中养病的毛主席“出山”,不料毛主席当时正在气头上,说道:“不打倒陈毅主义,我绝不下山!”
陈毅见状,开玩笑地对毛主席说道:“打倒陈毅主义可以,但放过陈毅行不行?”
毛主席瞬间被陈毅的宽容和诙谐打动,古田会议后,他们这对青年时期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人,从此结下了终身不渝的友谊。
友谊历久弥新1949年后,陈毅先是被调到上海市,担任新中国的第一任上海市市长,后又接周总理的班,成为第二任外交部部长。
忙碌的工作,让陈毅和毛主席两人很少有见面机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革命友情。
实际上,陈毅在上海和外交部的工作,很多都是由毛主席亲自点将,做出的决定。
1949年3月的西柏坡会议上,毛主席预料解放军必能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但接管经济重镇上海,是党和解放军必须“慎之又慎”的问题。
作为近代中国开放最早、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上海的接管不仅关乎爱国统一战线的团结工作,更事关中国的国际形象。
此时,邓小平提议由“儒将”陈毅坐镇上海,毛主席同样认为想要保持战后上海的稳定,非陈毅亲自去不可。
毛主席在咨询黄炎培、陈叔通等民主党派人士的建议时,他们也都一致认为:陈毅是在合适不过的人选。
事实证明,陈毅坐镇上海后,并没有辜负毛主席和中国人民的期望。
在他的组织下,新中国先后取得“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的胜利,此举不仅让蒋介石破坏中国大陆经济的阴谋宣告破产,也为日后新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奠定了基础。
在上海取得丰硕政绩的陈毅,于1954被调往北京,成为了帮助周总理处理政务的左膀右臂。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内百废待兴,缺乏外交人才,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同时,兼任外交部部长职务。
直到1958年新中国迎来历史上第一次换届,出于工作效率和国家民主化进程的考虑,周总理主动辞去外交部部长职务,并建议由陈毅代替自己。
毛主席欣然同意,工作闲暇之余,经常写信询问陈毅新中国的外交情况。
陈毅20世纪60年代走遍亚非拉多国,他高兴地在信中对毛主席说道:“您尽可放心,我每过一个国家,都写一首纪念诗,此时已经写了7首,回国后恳请您斧正!”
毛主席得知后说:“我喜欢陈毅的诗,侠气直爽,和我很像!”
以诗会友,是毛主席和陈毅两人之间独特的交往方式,早在革命年间,毛主席就曾称赞陈毅的《梅岭三章》大气磅礴,豪气干云。
毛、陈二人既是革命家,又是诗人,两种极具浪漫色彩的身份,让他们的情谊似乎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
陈毅同毛主席之间的深厚友谊,让陈毅几乎无条件跟随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1966年,暮年的陈毅曾多次对身边的子女说:“虽然有些时候我并不知道毛主席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历史告诉过我,跟着毛主席绝对不会出错!”
1971年,年已七旬的陈毅被确诊患有肠癌晚期,但在得知毛主席身体同样也不太好时,他在毛主席生日当天还是请子女做一碗长寿面。
他希望主猫席身体能够早点好转,国家平稳安泰。
1972年,陈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只能意识模糊地躺在病床上。
在生命的弥留时刻,陈毅最关心的,莫过于挚友毛主席眼中的自己。
得知陈毅病情,毛主席也对他分外牵挂,才特地写下一张纸条,让叶剑英带过去。
在这份纸条中,毛主席高度肯定了陈毅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一生,而陈毅得知自己深受毛主席肯定后,欣慰地闭上了双眼,享年71岁。
陈毅病逝后,毛主席悲痛万分,不顾劝阻拖着病体,参加他的追悼会。
在追悼会上,毛主席用沉痛的语气,对身边的人们说:“陈毅是一个好同志!”
听到毛主席对陈毅这一评语,众人无不垂泪。
毛主席对陈毅的评价虽短,却有重于泰山的份量——因为这也正是中国人民对这位开国元帅的至高评价。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缅怀一代“儒将”陈毅:三年游击五次脱险 毛泽东亲点为上海市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毛泽东强撑病体突然要求参加陈毅追悼会始末
中国新闻网:2017-12-04:陈毅临终听到叶剑英念完一段什么话方才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