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逝世之后,毛主席与护士长吴旭君长谈,讲述了自己的生死观

执笔读春秋 2025-03-30 23:59:35

1963年,十大元帅中的罗荣桓去世之后,毛主席前去向他的遗体告别。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走得最早的一位,去世时只有61岁。毛主席因为他的离世,有好几天都吃不下,睡不着。

某一天,毛主席突然和自己的护士长吴旭君聊起了关于生死的话题。吴旭君认为这个话题太不吉利,因为当时毛主席已经70岁了。

一、毛主席和护士长谈“生死”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许多人到了这个年纪,都是忌讳谈死的,可是毛主席偏偏要谈。毛主席叫吴旭君不要回避死亡这个话题,还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形式逻辑》让吴旭君去阅读。

等到第二天,毛主席和吴旭君又继续聊起了生死这个话题,毛主席还让吴旭君举例说明什么是形式逻辑。吴旭君说:“所有的金属都导电,铜是金属,所以铜也导电。”

毛主席让吴旭君拿生死做主题,照样举一个例子出来,她却说不出来。结果毛主席举例说:“人都是要死的,这是个概念。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是会死的。”

毛主席是从革命的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的人,他从二十岁开始参军,接着搞工人运动,闹革命。一生多次与“鬼门关”擦肩而过,因此谈起死亡,从来都无所畏惧。

不过一个人在青年时代以前往往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是到了老年时,却会有许多割舍不下的东西,因此开始变得畏惧死亡。

但是毛主席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关于生死的问题,他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做过深入思考。那么,毛主席的“生死观”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毛主席的“生死观”

1975年,美国的基辛格博士访华之时,毛主席曾经和他开玩笑说自己不久以后就要归天,因为已经接到了上帝的邀请函。

但是到了1975年12月福特访华之时,毛主席又说:“你们的国务卿干涉我们的内政,他不要我去见上帝,上帝的命令他敢违抗啊,上帝请我,他不让去。”

对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毛主席是一个不服输,不认命的人。毛主席少年时代接受过儒家的传统教育,青年时代又受到了唯物主义新思想的影响。这两种思想共同影响了他的生死观。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生死,儒家是相信人会死亡的,但是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所以儒家反对人们“坐以待毙”,鼓励大家把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为国家、集体谋福祉上去。毛主席在青年时代都反对人自尽,力主人类应该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斗。

另外,由于受科学观念的影响,毛主席一直都反对迷信。1919年,长沙有一次打雷,打死了很多的人,于是民间流传“五百蛮雷,上天降罚”的邪说。

毛主席在《湘江评论》上撰文指出,这些人在大树下筑屋,雨天大树引下雷电,所以他们才会被雷打死,这些都是不懂科学造成的。

那年,二十六岁的毛主席,已经对自然科学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当时他早已经明白唯物论的观点,知道按照辩证法的规律,一个人必然会经历死亡。

所以后来有一天毛主席和吴旭君聊天的时候,就说:假如人不会死亡,那么从古至今的人都活下来,地球早就装不下了。

那么,死亡到底可不可怕呢?也可怕,也不可怕。人害怕死亡,有时候其实是因为对于“未知”的东西无法想象。

比如一些信佛的人,为了安慰自己,于是幻想出“死后的世界”,那里有神明统治着的天堂,也有阎罗统治着的地狱,所有的人都为了“上天堂”而努力地“活着”。

但是信奉唯物主义的人,根本不信这个世界上有鬼神,人不过是一堆元素的聚合。人离开这个世界后,就分解成了各种元素,回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元素在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又随机地组成了各种新的生命,于是就在这个世界上循环,生生不息。

毛主席在和吴旭君谈话时曾开玩笑说,希望自己死后能化成骨灰,投到海里去喂鱼。毛主席当时说:“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其实在毛主席的生死观里面,人的死亡也是进入到了一个“循环”当中去,只不过这个“循环”是由大自然操纵的,当中并没有鬼神。

二人的谈话,从这里还引出了另一个话题。毛主席告诉吴旭君,他早就和中央的同志达成了一个协议,签了一份《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为什么毛主席完全不害怕死亡呢?毛主席在和吴旭君谈到人类不死的话题时,曾经提过刘禹锡的一联诗,叫做“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生死都是自然规律,一个革命者虽然去世了,但是千千万万个新生的革命者,又追上来了。所以一个人的死亡并不可怕,毛主席更加看重的,显然是他身后革命思想与精神的传承。

中国儒家讲立功、立德、立言。这个思想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做到了三样中的一条,就虽死犹生了。

立功,就是为保家卫国做出自己的功劳与贡献;立德,就是勤以修身,俭以养性,为世间做道德的模范;立言,就是著书立说,把圣人教化人民的一言一行与思想贡献记录下来。

这些事情,毛主席在生前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做,那么身后就只等后来的年轻人去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了。

结语

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提出过一个哲学概念,叫做“向死而生”。意思是说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直在奔向死亡。

每一个人都注定都要死亡,但是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消极等死,或者积极寻死。正确的做法是,时刻用“死亡”来提醒我们珍惜“生存”的这一段时间,努力去做正确的事。

一个人在中年时代到来以前,平时往往不会去思考死亡的问题。非要到了中老年以后,眼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才会受到触动。

上了年纪的人特别害怕别人提“死”字,但是毛主席偏偏要故意提起“死”字。毛主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他是在用“死亡”提醒自己,珍惜余下来的时光,再为建设新中国做更多的贡献和努力。

由于重病缠身,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一直是在卧床办公。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毛主席带病批阅了他生平最后一份文件,又亲自部署救灾工作。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主席完成了他的光荣的人生使命,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护士长谈生死》——《源流》,2001.11.15;

《乐观奋斗:毛泽东生死观的价值取向》——《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20;

《儒家生死哲学与毛泽东的生死观》——《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30;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