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的上半年,刘备接连取得重大胜利。
年初,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
年中,关羽”水淹七军“,全歼于禁军团,襄阳、樊城看起来指日可下。而许昌以南的”群贼“也纷纷起事,打出关羽的旗号···
强大的曹操,在两条战线皆遭到重创,狼狈不堪!
当然,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孙权“背刺”,关羽败亡···曹操得以转危为安。
那么,如果当时的孙权坚持孙刘联盟,同样发起北伐,孙刘联盟,有没有可能“趁你病要你命”,弄死强大的曹操呢?
曹操的危机:洪(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当时的曹操,确实全线都绷得很紧,岌岌可危。
于禁军团覆灭后,曹操调各部源源不断支援徐晃,企图解襄阳樊城之围。
而在那之后,曹操又从淮南前线调张辽等人前去支援襄樊前线了(只是因张辽等部尚未抵达,徐晃已破关羽,因此张辽等未实际参战)。
可以说,此时的曹操,在前线已经只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阨方式了,捉襟见肘。
而从当时曹操集团内部讲话看,曹操已经有了丢掉黄河以南的风险。
樊城前线,满宠则对曹仁说:如果樊城守不住了,那么,关羽长驱直入,“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
许昌城中,曹操本人就曾考虑,要把天子从许迁到邺去,以暂避锋芒。
而司马懿、蒋济在劝阻曹操迁都时,理由是两条:于禁军是被洪水淹没的,关羽没有那么厉害;而且,孙权也会畏惧刘备,必然会和我们一起打击刘备···
显然,在司马懿等人所说的话中,前面说于禁是被洪水淹没而不是被关羽所灭,是找补面子的;后面孙权必然可以一起打击刘备,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
显然,尽管曹操集团对是否迁都有不同看法,但只有孙权袭击关羽,他们才真正有把握稳住局面!
那么,如果孙权不但不袭击关羽,还一起北伐,那么···曹操的“洪河以南”,恐怕真的就危险了!
而在江东,吕蒙同样做出了一样的判断。
当时,孙权与吕蒙讨论:去打关羽还是趁机北伐?
吕蒙就表示:现在曹操乱成一锅粥了,我们去打,打下徐州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打下来也守不住!
显然,从各方的情况来看,如果当时孙权继续北上,曹操黄河以南大片地区的防御压力都是极大的。
然而···要一举致曹操于死地,是不可能的。
曹操不可卒除当初,鲁肃建议孙权维系孙刘联盟时,就提到:曹操不可卒除。
此时的形势,依然如此。
曹操的实力,依然强过孙刘的总和。
此时,曹操之所以陷入被动局面,是因为一系列条件限制了其实力的发挥。
一来,此前几年,曹操四越巢湖战孙权,又连续两次远征汉中,分别打击张鲁和刘备,接着又与关羽争雄于襄樊···
连番大战,或在水网纵横地带,或在难以通行的山地,皆是在不利于发挥曹军战斗力的环境中作战,曹军自然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实力。
二来,这些作战,汉中、淮南,皆距离曹操的经济中心较远,耗费巨大,难以持久!
因此,曹军打得不理想,也是自然之事!
趁着曹军连续在不擅长地形中作战的巨大消耗,北方瘟疫横行带来的破坏,以及“拥汉派”连续不断的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孙刘如果继续联手打击曹操,是很可能取得进一步发展的。
但是,曹操毕竟仍然拥有最广大的统治区域,最众多的人口,和最擅长平原作战的强大军队。
而且,尽管曹军此前数年连战不利,但除于禁军团3万人被歼外,其余各条战线都是消耗战,总体兵力损失不算大。
也就是说,此时的曹操集团,虽然是比较虚弱、疲惫的时候,但距离所谓“天下有变”还有相当的距离。此时的曹操集团,出现了一时体力不支的现象,但尚没有出现任何土崩瓦解的迹象!
因此,随着孙刘联军继续北上,进入平原地区,形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西线,夺取汉中后,要北上需进入关中平原;中线,夺取襄樊后,将进入南阳盆地,即便得到南阳盆地,接下来就要进入中原;东线,孙权最多在夺取淮南后,也将离开其擅长的水网地带。
战线进一步北移,距离曹操的经济中心极近,则双方补给优劣将发生逆转;
而作战进入平原地带后,拥有强悍步骑兵的曹军战斗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无论是擅长山地作战的刘备军,还是擅长水战的东吴军都将难以抵挡!
因此,孙刘可能将战线进一步北移:关羽将战线北推至樊城或南阳盆地;孙权将战线推进到淮河流域···
但是,孙刘要进一步发展,至少在短期内是不具备条件的!因为:无论刘备还是孙权,都尚不具备在大平原与曹军步骑决战的能力。
吕蒙认为:即便夺取徐州,在面临曹军反扑时也无法抵挡,这是基本正确的判断。
何况,曹操已经未雨绸缪,提前削弱了孙刘持续发展的能力。
曹操已经提前削弱了孙刘持续推进的能力曹操丢了汉中。
但是,曹操已经提前将汉中之民迁走了。
如此,原本可以作为刘备军前进基地的汉中,经济遭到了彻底破坏,短期内丧失了作为前进基地的能力。
曹操仍然嫌不保险,又将武都氐迁走了。
如此,刘备无法利用马超在武都氐中影响力,策动武都氐威胁关中了。
刘备要在西线发起进一步攻势,需要先从西川翻越大巴山进入汉中,再由汉中翻越秦岭才能到关中。
显然,刚刚在汉中之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西川,暂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孙权方向的情况也比较类似。
几年前,曹操已经感觉到在淮南与孙权争夺有点吃力,因此提前将淮南民也迁徙了。
如此,淮南地区出现了大片无人区。
实际上,即便是在荆州的曹占区,曹操也曾想要将人口迁往关中,只是因为激起民变而暂时停止了下来。
显然,由于曹操提前将边境地区的居民迁徙,因此,即便孙权、刘备进一步将战线向前推进,由于无法从新占领区获取必要的物资、人力补给,因此,仅仅只是单纯地将战线前移,拉长战线而已,随着战线拉长实力越来越弱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即便孙权、刘备能够趁机夺取一些重点据点,也不具备持续前进的能力。
孙权、刘备,要一举而破曹,是不可能的!
仍然是孙刘最佳的发展机会但是,219年,仍然是孙权、刘备发展的最佳机会。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孙权、刘备的竞争,主要是向“中间地带”发展,即不寻求直接从对手那里发展,而是向益州、交州、关陇地区发展。
在刘璋、张鲁、马腾、土燮等势力相继覆灭后,曹孙刘向第三方发展以扩充实力的空间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因此,孙权、刘备要进一步发展,除彼此之间争夺外,只有直接从曹操那里去夺取!
从219年上半年的形势看,孙权、刘备如果能够继续坚持联盟,从曹操手中夺取若干战略要点是完全有可能的。
诚然,如吕蒙所说:以东吴的陆战能力,即便夺取了徐州也守不住。
但是,孙权夺取其心心念念的合肥及淮南地区,甚至进取寿春,将战线推进到淮河流域,并将其巩固下来,这是有可能的。
而关羽夺取襄樊后,再进占宛,控制南阳盆地,也是有可能的。
如此,虽然孙刘短期内仍不具备一举灭曹的条件,但一定程度上改变实力对比,也是十分理想的!
孙权之失遗憾的是,孙权选择了对关羽动手。
对关羽动手,“全据长江”,单纯从东吴巩固防御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有利的。
可是,如此,就扼杀了孙刘进一步打击曹操的机会!
正如当年鲁肃所说:如果能击败曹操,那么,一切都“未可量”,什么都难说!如果不能击败曹操,孙权也只是自守其地罢了,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吕蒙“白衣渡江”,虽然使东吴在局部取得发展,“全据长江”,但是,从全局上来说,是巩固了曹操原本已经出现松动的优势!
孙权的抉择,断送了孙权、刘备“未可量”的前景!
219年时,曹操出现了一些麻烦,在一些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陷入了短暂的被动局面。
但是,总体而言,曹操在北方的统治仍然是比较巩固的,曹操是最强一方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而且,曹操此前一系列虽然颇具争议但未雨绸缪的行动,削弱了孙权、刘备发动持续进攻的能力。
因此,当时,曹操在全局上依然掌握着主动权,即便孙权继续坚持与刘备的联合,曹操也没有迅速覆灭的可能。
但是,必须承认的是:曹操在局部地区的优势已经动摇,要同时在淮南、荆州、关陇三个方向维持优势的能力已经不具备。
因此,孙刘如果继续联盟,继续联合北伐,那么,夺取一些重要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实力对比是很有可能的。
而在整个汉末三国的历史上,这是唯一的一次机会!
只是,孙权、吕蒙,并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一心只盯着“全据长江”的企图,在这个节骨眼上选择“背刺”刘备,扼杀了“未可量”的前景,是短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