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伦敦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俄乌冲突与此前伊拉克战争的异同,他认为,伊拉克行动比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更加正义。
他还辩解道,英国执意追随美国入侵伊拉克的行为,是“铲除暴君”、“引入民主”。
如此双标的言论,暴露了布莱尔赤裸裸的“流氓政客”本性。
托尼·布莱尔于2023年3月17日在英国伦敦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一名就任10年、历经三届议会选举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本应该拥有更高的声望,但因参加伊拉克战争这个决定,他的支持率一落千丈,一度沦为英国人最讨厌的人物之一。
甚至在2022年英国女王要对他授勋时,超50万英国民众要求撤掉其爵士头衔。
问题来了:为何布莱尔如此饱受争议?他曾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又是怎么回事?
昔日的摇滚青年如果不是因为托洛茨基,布莱尔或许并不会从政。
儿时的布莱尔学习优异、但却有几分不羁不驯,中学时,他会吉他,篮球,橄榄球,担任过校棒球队队长,还因为俊朗的相貌被导演看上,参演了剧集《旅行结束》的主演。
中学毕业后,他在各地打打工、旅旅游,渡过一年的“gap year”,回来后依然能考上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学法律。
在大学期间,布莱尔留起了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一般的长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组织起了一支乐队,名叫“丑陋谣言”,自己担任主唱。
他在演出时还曾披着一张羊皮大衣,里面仅穿一条短裤,惊艳台下众人。
年轻时的布莱尔
如果照这么发展下去,布莱尔或许会成为一个地下二流乐队歌手,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直到他看到了一本书,他才忽然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方向。
这本书,就是波兰作家伊萨克·多伊彻的《先知三部曲》,此书讲述了苏联“红军之父”托洛茨基悲壮的一生。
年轻的布莱尔读后深受震撼,内心萌发出有关政治的憧憬和期望。
1975年,布莱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并获得法律学士学位。
同一年,他加入了英国工党。
到1983年,年仅29岁的布莱尔当选为下议院议员,成为政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布莱尔与夫人切丽
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在1979年-1997年期间,英国工党长期处于在野党阶段,无法上台执政。
尤其是撒切尔夫人在任时,通过经济改革和马岛战争使其地位达到巅峰,保守党的执政党地位也愈发稳固,再加上撒切尔夫人对工党的有意打击,工党的执政基础被动摇。
这引起了布莱尔的担忧,他认为,工党要是再不改革,恐怕连第二大党的地位都保不住了。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这里我多插一嘴,工党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工党的思想特点是什么。
工党是一个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但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信奉的叫费边社会主义。
1884年,一些不愿武装革命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叫费边社的小团体;1990年,他们同另外多个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了工党,其主张简单说就是“避其锋芒”,用柔和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积极推行国有化、关注底层贫困问题、建立“福利国家”。
在二战刚结束时,英国百废待兴,工党的“福利国家”主张非常符合民众的期待,因此得以长期执政。但,将近30年的福利政策让英国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加剧。
直至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为了抑制财政赤字,把工党的这一套全废弃了,全面推行私有化,并且取得了一定成功。此后,英国工党的席位越来越少。
1994年5月,工党领袖史密斯突发心脏病去世,工党紧急召开了新领袖的选举。
最终,形象年轻、锐意革新的布莱尔得以成为工党新党魁,这一年,他仅41岁。
当时,英国首相是保守党的约翰·梅杰,他的执政风格很像明朝万历年间首辅申时行,还有人说他像《是,首相》中的吉姆·哈克,永远一副老好人做派,主见不多,谁也不想得罪。
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
其在任期间,撒切尔夫人时期留下的分歧越来越大。
1992年9月,金融大鳄索罗斯“狙击”英镑,从而引发英镑狂跌,紧急之下,约翰·梅杰当晚便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此举引发巨大争议,英国民众对其能力产生了质疑。
在约翰·梅杰的第二个任期内,保守党内部因为欧盟问题的分歧越发严重,约翰·梅杰难以控制局势,最终在1997大选中惨败,在野18年的工党最终成为执政党。
这一年,年仅44岁的布莱尔成为1812年以来最年轻的英国首相,他打出的“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让选民看到了一个改革者的形象。
“第三条道路”90年代发生最重大的一件事当属苏联解体。
这个“红色巨人”倒塌之后,英国很多此前争论不休的意识形态问题得以缓解,左翼逐渐保守,右翼逐渐激进,工党此前的国有化主张也不那么强烈了。
于是,布莱尔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政治主张,并自称该主张超越了此前左右的分歧,兼容并蓄。换言之,其实就是左翼政党尝试中间化趋势。
之后,布莱尔抛弃了此前的国有化主张,用各种正能量价值观的名词,如“社会正义、平等、自由”来掩盖、模糊传统工党的诉求,还声称“社会主义”要用价值观来理解。
通过鼓吹价值观,布莱尔还提出一个词叫“第二代福利”,意思就是以前那种由政府包办社会福利的政策今后不会再有了,新的福利政策是——你得先承担各种责任,政府才会救济你。
此外,此前的救济方式主要是发放救济金,现在要改成对失业者进行投资培训。你有了技术,社会才会为你创造更多岗位,这样你就能主动承担各种责任了,这就是“第二代福利”。
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曾为了削减公共开支而废黜了最低工资要求,布莱尔时期又把这一制度恢复了,规定18至21岁的劳动者每小时必须达到3英镑的工资,22岁以上则必须在3.6英镑之上。
这项惠民政策的恢复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使得布莱尔获得了极高的社会声望。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对于传统工党所强烈要求的公有制政策,布莱尔提出的方案叫“新混合经济”。事实证明,布莱尔的“新混合经济”获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布莱尔执政的10年间,英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在英国经济紧张的1997年5月至1999年9月之间,英国新增了64.8万个岗位;在上世纪之末,英国失业率锐减至6%;在2001年到2007年,英国GDP又实现了87.6%的飞跃。
但,英国王室始终不满意布莱尔,因为布莱尔触碰到了他们的“蛋糕”。
作为一个声称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政党,工党对上议院是持有偏见的,因为上议院里有很多贵族、国教会主教等缙绅阶层,工党认为这是封建的残余势力大本营。
布莱尔上台时也曾有过关于上议院改革的承诺,1998年时,工党曾推动“取消世袭贵族在议会上院的世袭席位”这一决策,尽管成效不大,但依然惊动了王室上层。
此外,布莱尔还曾试图废除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放弃了,英国王室的根基终究难以动摇。
不管怎么说,至目前为止,布莱尔的政策总体上都顺应了民意与时代的发展。
问题来了:那为何2003年布莱尔第二次任期还未结束时,他在最不受欢迎的100位英国人”中位居榜首呢?
美国的“马前卒”事实上,布莱尔是个地地道道的“道德婊”,张嘴仁义道德,闭嘴道德仁义,但他所谓的价值观理论是在为他的政治举措服务,“第三条道路”是如此,其外交说辞亦是如此。
1999年3月,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国家对南斯拉夫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8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平民妇孺皆未能幸免。
英国作为北约重要成员国,也直接参与了战争。
科索沃战争
这种无耻的侵略战争,自然会招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布莱尔绞尽脑汁,拿着字典翻了又翻,拍了拍脑袋想出来一个词儿——“道德外交”,意思是英国名义上是尊重各国主权的,但我们不允许有人权和种族灭绝的事情发生,我们是为了防止人权被侵犯而加入侵略的。
这一套解释,为布莱尔“新干涉主义”的侵略行径做了官方背书,强行洗白。
此后,“人权高于主权”这一口号被越来越多的北约国家反复提及,尽管这一词不是布莱尔原创的,但确实被布莱“发扬光大”的。
二战之后,“世界搅屎棍”这个称号顺利地由英国转交到了美国手中。假如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的暴行用令人发指来形容的话,那伊拉克战争则只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了。
2003年2月,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拿出了一小瓶不明物,信誓旦旦地声称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手中这瓶不明物便是“证据”。
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表演讲
然后,美国就试图以“莫须有”的罪名就发动了这场伊拉克战争。
法国、德国、俄国等国家当即就看不下去了,表示了反对,那英国呢?布莱尔政府对此表示了强烈支持,他认为,这是一个增强“英美特殊关系”的好机会。
见联合国这边说不通,美英等国直接无视了国际法条约,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结果直到打完了,哪有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连个毛都没见着。
另一边,英国国内舆论纷纷指责布莱尔的暴虐行径。据调查,66%的英国民众认为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布莱尔添油加醋地误导了民众,35%的人则表示对布莱尔政府丧失信心。
此外,52名已经退休的英国前外交官,谴责布莱尔对美国态度太过软弱;工党内部也出现了分裂,指责布莱尔甘愿当美国马前卒。
一时间,布莱尔陷入“众叛亲离”的窘境之中。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尽管在2005年布莱尔获得了第三次连任的机会,但反对他的声音一直存在,一年之后,工党反对者合力“逼宫”,将布莱尔赶下了台去。
在我看来,布莱尔像极了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一个人——岳不群。
首先相貌上,岳不群“面如冠玉、一脸正气”,布莱尔也差不多,毕竟还演过男一号呢;
其次言行上,他与岳不群一样处处以“仁义为先”,处处以“道德”、“人权”的“道义卫士”自居,但实质却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是一丘之貉,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粉饰自己所犯下的侵略行径。最终岳不群不为武林所容,布莱尔也不为英国人民所容,荣登某榜“榜一大哥”。
此外,布莱尔行径还导致了另外一个小小的后果——英国与欧洲之间的不信任感增加,而这种信任感正在愈演愈烈,也许,将来会在某一天酿成一场分裂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