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开年,菲律宾能源部长洛蒂拉接受彭博社采访吐槽中菲关系紧张影响海上油气勘探。这背后反映出菲律宾因遏华举动搞砸大事,求助美国也难扭转局面的困境。
马科斯(资料图)
菲律宾是一个能源相对贫瘠的国家,过去几十年一直严重依赖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能源价格的国际波动,常常对菲律宾本国的经济与工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关系发展良好,中国对菲律宾进行了直接投资,大批中国企业进入菲律宾,助力其基础设施和电力设施建设。并且,两国还默契地选择搁置南海争议,共同开发海洋能源。
然而,自马科斯上台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据观察者网报道,马科斯改变了前任的政策,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屡屡侵犯南海主权,还积极引入美军势力到南海地区。这种行为导致中菲关系急剧恶化,直接的后果就是大批有中国企业参与的项目建设被叫停。比如,菲律宾军事基地改造和发展局局长洛伦扎纳曾在2024年7月公开向美国和日本喊话,希望为苏比克 - 克拉克铁路项目投资。这条铁路是菲律宾“吕宋经济走廊”计划的重点工程,涉及资金高达500亿菲律宾比索(约合62亿人民币)。原本该项目资金链靠中资维持,中国企业撤离后,项目彻底停滞。
能源领域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初,菲律宾能源部长洛蒂拉的一番话,道出了菲律宾在能源方面的困境。他表示,中菲关系紧张阻碍了海上能源勘探工作。菲律宾原本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份额提高到35%,2040年提高到50%。但实现这一转型需要巨额资金,以菲律宾的经济实力根本无法承担。菲律宾把希望寄托于美国公司,期待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展开合作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实现能源转型。但美国会轻易出手相助吗?答案是否定的。
马科斯(资料图)
从美国自身情况来看,现任总统拜登即将卸任,他已经无法给菲律宾更多承诺。而即将上台的特朗普是出了名的“美国优先”,对盟友的需求并不在意。特朗普上台后,菲律宾想要从美国获得巨额援助,难如登天。美国的资本家们都是注重利益的,在没有明确利益回报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对菲律宾的项目进行投资。菲律宾以为靠向美国求助就能解决问题,其实是打错了算盘。
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某些利益,或者是想在中美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但实际上却让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一边是与中国关系恶化导致的经济困境,大量中资撤离,项目停滞;另一边是对美国援助的期待难以实现。菲律宾的经济状况本就不算好,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其国内超过20%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毒品与走私泛滥,政府借债率逐年攀升。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急需外部资金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但中资的撤离留下的空缺,美国又无法填补。
马科斯(资料图)
菲律宾如果继续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未来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中菲关系的修复需要菲律宾拿出诚意,改变其在南海问题上的错误做法,回到对话与合作的轨道上来。对于菲律宾来说,当务之急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认识到与中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菲律宾作为东南亚国家,其地理位置重要,但自身实力有限。在大国博弈中,菲律宾本可以凭借良好的外交关系,在经济上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马科斯政府的错误决策,让菲律宾失去了与中国合作的良好局面。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菲律宾应该明白,依赖外部势力来解决自身问题是不现实的,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
马科斯(资料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菲律宾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过度依赖外部能源进口和外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良好关系至关重要。中国作为菲律宾的重要贸易伙伴,曾经为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菲律宾如果能够修复与中国的关系,吸引中资回流,对于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将起到关键作用。而继续与中国对抗,只会让菲律宾的经济陷入更深的困境。
此外,菲律宾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因为其遏华举动而受到了削弱。在国际事务中,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形象至关重要。菲律宾的挑衅行为不仅让其在与中国的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也让其他国家对其产生了疑虑。这对于菲律宾未来在国际合作中获取资源和支持是极为不利的。
菲律宾需要认识到,国际社会的规则是基于平等、尊重和合作的。任何试图通过挑衅和对抗来获取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自食恶果。菲律宾应该以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态度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南海争议,为中菲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条件。只有这样,菲律宾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马科斯(资料图)
总之,菲律宾目前的状况是自己一手造成的,遏华行为让其在能源和基建等领域陷入困境,求助美国也难以解决问题。菲律宾政府必须尽快调整政策,与中国重建良好关系,才有可能扭转局面,否则将面临更艰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