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商业内幕》网站12月24日报道称,美国正在探索应对中国反舰导弹的方式。而应对中国在战时出动数量可能超过700艘的舰艇规模,潜艇被美方认为是最有效的战胜方式。
美国媒体回顾称,中国长期以来向海军建设注资,以建立全球最大规模的海军为目标。中国已具备3艘航母,更多的核动力航母、两栖攻击舰、驱逐舰正处于建造中。美媒认为,中国投资反潜、水面舰艇情况下,美军在水下战力方面仍具备优势。如果发生冲突,美军潜艇将在打击中国水面及后勤舰艇过程中发挥突出作用。
台海、南海的主要航线,可以是美军潜艇发挥作用的区域。美媒就举例美国智库机构国际与战略中心去年进行的兵棋推演,美军潜艇被认为能够进入中国海域防线内并实施打击。
另外,美媒还引用英阿马岛战争的事例,论证潜艇在战事中的关键作用。
在当时英国一艘核动力潜艇击沉了阿根廷海军一艘主力舰艇后,阿根廷海军撤离原本防线,英国陆军随后得以登陆马岛,并取得最终胜利。因此美媒也认为,台海战事时美军潜艇可以起到协助破坏作用,甚至击沉解放军两栖攻击舰,限制解放军在台海范围的行动。
审视美国媒体对美军潜艇的推崇时,有几点值得提及。
一是,美方视角下其在潜艇领域占据优势的来源。美方在潜艇领域的优越感同其在二战、冷战期间的经验有关,二战期间美军潜艇部队对主要对手的日本形成压制,在美国摧毁日本主力水面舰艇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冷战期间,以掌握关键航路、扩大深海核打击纵深为目的,美国、苏联进行了长期的相互发现、锁定、模拟打击博弈。这一时期也是美军潜艇水下静音等技术成熟的时期,是美军在深海布设探测器等军事侦查设施的主要时期。
相较当下,正走向深蓝的中国海军,美国确实具有一定的客观优势。这一优势在中太平洋、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及日本列岛临近海域客观存在,在中国军力投射重心的南海、东海、台海区域则面临被阻断的风险。
中国海上军力及海洋渔业活动的发展,使美国布设在南海等地的水文监测装置被大量拔除,使美军进行核潜艇部署、隐匿欠缺必要的水文地理信息。其中代表是2021年10月2日美军一艘海狼级核潜艇在南海撞山事件,受损后该艇不得不上浮水面,在各国卫星监控下撤往关岛美军基地。
该艇返回美国本土后,又因船厂维修能力不足导致计划完成修缮时间不断延后。2023年2月的“气球事件”期间,不乏舆论传出中国在黄渤海围堵大黑鱼,后者是美军核潜艇的代称。
二是,在常规海上军力入役效率明显落后于中国情况下,部署更多核潜艇成为美军保持优势,以及构建围堵防线的主要方式之一。美军核潜艇在各类名目下,分别在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增加部署,以较为不易被发现的水下部署方式,减缓美军海上防线后撤的过程。11月26日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首次在关岛实现部署,表明潜艇在美军防线的占比权重正在提升。
三是,中国同美国有着不同的军事表达方式。相比于美方尽可能展示先进兵力以便实施威慑的逻辑,中国在军力展示上更为审慎。印太美军司令鼓吹的台海无人机“地狱计划”,在中国珠海航展后无疾而终。因为数千架无人机的规模,尚不足以充当同中国进行无人战争的对手。
在潜艇领域的美军优势,不乏美军单方面认定的成分。在不轻易表明自身军事实力的中国面前,美媒还应更多以谦虚态度审视局势,以免被打脸的情况一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