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赋能“绿”生“金”竹溪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乡村见闻

湖北日报视频 2024-10-18 09:40:32

“从目前采收情况看,每亩能产2500公斤鲜天麻,按34元一公斤算,亩产值可达8万元以上。”10月10日,竹溪县泉溪镇辽叶湖村林下天麻种植基地里,10多名村民忙着采挖天麻、分拣装袋、打包搬运……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竹溪县境内植被丰茂,环境清幽,山水交错,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82.6%和87.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壮大绿色有机产业,发展特色富民行业,大兴文旅康养事业,以生态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主多特”硬支撑

金秋竹溪,万物竞秀,贡茶飘香。在竹溪县水坪镇、汇湾镇等茶叶种植大镇,茶农们正忙着生产大茶,茶园里修剪机阵阵轰鸣声响彻山谷,修剪的茶树嫩枝条被收集起来,运往大茶生产车间。

“销路不愁,每天加工大茶鲜叶1万公斤左右,能生产2500多公斤干茶。”灵芽茶业集团梅子垭车间负责人说。

“开展大茶生产不仅延长了茶叶产业链条,而且促进了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帮助茶农增收致富。”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尹东升介绍,以国有企业灵芽茶业集团为龙头,今年该县又新增3条大茶生产线,目前全县年生产大宗茶3000余吨,年产值过亿元。

近年来,该县把茶叶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以茶叶产业为主导的“一主多特”农业产业体系。先后建成大宗茶生产车间10余个,使竹溪茶叶产业由“一季管全年”向“三季采茶、四季制茶”转变。同时,该县开展智慧茶园认养,建设茶叶超级工厂,推进茶多酚提取项目落地,茶叶产业链日臻完善,茶叶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花繁果硕遍地“金”

10月的竹溪,丰水梨、猕猴桃都已成熟,乡村处处弥漫着果香。

竹溪有着“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发展蜂糖李、黄蟠桃、脆甜柿、丰水梨、猕猴桃等水果产业,在丰富市民“果盘”的同时,也鼓起村民的“腰包”。

位于蒋家堰镇岳王庙村的啟良猕猴桃种植基地,成熟的软枣猕猴桃圆润饱满、香甜多汁,采摘时间从9月持续到11月底。

走进龙坝镇芦峰村张家山脆甜柿采摘园,橙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脆甜柿个头大、皮薄肉多、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该采摘园年产值可达300万元左右,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

截至目前,竹溪县发展各类果园、采摘园5万多亩,年综合产值近1亿元,带动8000余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农旅融合处处景

秋风送爽,走进竹溪县汇湾镇土地梁村,旅游项目丰富多彩。

近年来,汇湾镇打造了水上乐园、半山茶室、围炉冰茶等一系列休闲项目,大力发展周末游经济,打通“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新经济模式。

竹溪县依托茶村、茶山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1个与茶相关的国家级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与茶相关的4A级景区、50多个与茶相关的乡村旅游点,真正让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近10万群众在茶叶产业链上增收致富。

鄂坪乡黄花沟村以打造“山水黄花沟人间爱情谷”为目标,建设集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为一体的文旅康养新村,让田园变游园、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古树、河谷、土房、中药材、茶园等“沉睡资产”被盘活,昔日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村”。

在电影小村龙坝镇肖家边村,只见胶片电影、数字电影、5D电影、水幕电影等10余种电影形态从村头延展到村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去年运营以来,村集体年经济收入由原来的10万元增长到100万元,原来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

该县以山二黄文化为内核、以美食为产业主导、以夜间经济为切入点打造的武陵不夜城,是全国首个沉浸式文旅商业街区。自去年12月30日开街以来,单日最高游客量达15万人次,前9个月游客人数突破1400万人次。

青山绿水间,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如今,竹溪已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景区景点为支撑,以和美乡村为依托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养眼、养心、养身、养生、养神为方向,竹溪正在成为人们自驾旅游、避暑度假、康养旅居、品鉴美食、体验戏曲国潮的热门地。

(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郭军)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