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张柏林在德国总统府时,偶然地看到了一幅画,画的是伊普尔之战时,一位英国士兵抬着一名德国受伤的士兵。画家想用这幅画寓意“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来临。”然而张伯伦不知道的是,这幅画的背后,蕴藏着一个影响了希特勒乃至整个世界的故事。
一战的后期,协约国在战场上遏制了德国,胜利在望。即便德国人试图集中优势兵力进行绝地反击,但是在战场上的德军却在被摧枯拉朽的击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军节节胜利,越来越多的战争英雄活跃在战场之上,被英军宣扬而鼓舞士气。1918年,一位名为亨利·坦迪的英国士兵,因为靠着独自的力量俘虏了数名德军士兵;又在马尔泉渡口的战役中,奋力穿过火力网,击毙德军机枪手。种种事件让亨利成为了“战争英雄”中的一员。
一次,在清理战场的时候,亨利发现了一名侥幸存活下来的士兵,那名德国士兵正要逃跑,却正好暴露在亨利的枪口之下。那时,那名年轻人也发现了亨利,他吓得停了下来,只要亨利一开枪,那名德兵就必死无疑。不过亨利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不愿意再妄造杀孽,杀害没有反抗力的人。亨利一抬手,这位叫作为希特勒德军士兵得以逃出生天。
在1926年,亨利退伍之后回到了老家,被人称为英雄。在十多年后,当他听说自己当时一念之仁放过的人,是一个大肆发动战争,侵略他国的恶魔时,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当德军轰炸伦敦市的时候,愤怒的亨利就曾想要再次入伍打击德军,但是因为已经年龄超过50岁,被英国的军队拒绝入伍。
亨利曾在日记中写到:“我后悔我当初仁慈的决定。但是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那么做,不然我就和希特勒毫无分别。”
亨利没有错,这只能说是历史开的玩笑。可以说,在一战合约签署的那一刻起,或许战争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