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上发言时,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观点:他表示,中国向俄罗斯提供了70%的机床和90%的芯片,作为交换,俄罗斯可能会提供核潜艇关键技术。
他更进一步声称,中俄之间的这种合作,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
美国为什么如此高度关注中俄之间的技术交流?这种合作真如美国所说,能够对全球安全产生直接威胁吗?
美国到底从哪来如此强烈的“安全焦虑”?这背后是否存在着其他更加复杂的因素?
是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还是对自己全球霸权地位的担忧?
美国为何如此紧张中俄合作?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霸权的主要捍卫者,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无所不在。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逐渐恢复其国际地位,美国逐渐感受到自己主导地位的威胁。
尤其是近年来,中俄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合作愈加密切,这让美国感到十分不安,甚至将其视为对“全球秩序”的挑战。
美国将自己置身于全球安全的“守护者”位置,一方面想要对抗任何挑战自己领导地位的势力,另一方面却也在不断加大对其他大国的压制。
从美国的立场来看,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无疑是直接威胁到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而且,随着中国在技术、军事等领域的不断突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方面的崛起,如何遏制中国成为美国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议题。
尤其是在近几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竞争”愈加突出,各种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甚至舆论战层出不穷。
而俄罗斯则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另一个竞争者,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两国的经济利益交换,更成为了美国“遏制”策略中的一个潜在威胁。
网友评论:“美国的‘全球霸权’可真是让人不爽,所有国家都要围绕它转,根本没看到人家是出于自己的利益去做合作的。”
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
美国指责中俄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技术层面的交流,已经“威胁”到全球安全,这种论调其实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撑。
中国提供给俄罗斯的机床和芯片,并非军事装备,而是民用产品。
事实上,这些机床和芯片多用于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等民用领域,并不涉及高端军事技术。
美国的说法更多是在将这些普通的贸易行为与军事用途进行关联,试图制造一种虚假的威胁感。
我们不妨看看具体的细节。根据《金融时报》的报道,2023年俄罗斯从全球进口的机床中,中国占据了60%到70%的份额。
这一数字的背后,反映的是俄罗斯面临西方严厉制裁后的经济困境。
俄罗斯迫切需要在“断供”情况下找到新的供应链,而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正好提供了这种解决方案。
中俄的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经济利益,而非军事合作。
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出口管制方面采取了严格措施,早在2019年就出台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明确规定了哪些技术与产品不能出口给可能用于军事目的的国家。
换句话说,中国出口给俄罗斯的这些机床和芯片,完全符合国际贸易规则,并没有违反任何国际法律。
简单地将这些贸易行为解读为军事合作,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而对于美国所提到的“俄罗斯向中国提供核潜艇关键技术”一事,事实则更为复杂。
俄罗斯的核潜艇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其最为核心的军事机密。
虽然俄罗斯曾在上世纪90年代向中国出售过“基洛级”常规潜艇,但核潜艇技术的转让几乎不可能轻易发生。
核潜艇不仅涉及技术的高度机密,且对于俄罗斯来说,这些技术关乎其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俄罗斯是否会轻易地向中国提供如此敏感的技术,值得打上问号。
网友评论:“美国这些年怎么就这么喜欢‘扣帽子’呢?大家正常的贸易,硬生生被说成军事合作,实在是没有道理。”
“全球威胁”的背后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渲染中俄合作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背后其实是一种预算需求和战略压力的体现。
每年,美国的军事预算都会成为国会关注的焦点,而为了争取更多的军事经费,制造出一个“威胁感”成为了美国防务部门的一种常见手段。
例如,2026年,美国印太司令部的预算将达到150亿美元。
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印太司令部显然需要证明,这些资金是有必要的,并且能够应对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军事挑战。
夸大中俄合作的威胁,显然成了他们的一种“谈判策略”。
如果他们能够将中俄合作塑造成对全球安全的重大威胁,那么国会就更有可能批准更高的预算。
而实际上,美国在全球战略中,最大的威胁并非来自中国或俄罗斯,而是自身军事和政治局势的变化。
在全球格局中,美国一方面需要应对快速崛起的中国,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俄罗斯在军事上的重回巅峰。
网友评论:“美方真是把‘威胁’玩得越来越花哨了,背后就是为了争取更多军费,推高预算,民众的钱拿去打‘无关’的仗!”
面对美国这种“威胁论”的不断渲染,其他国家应该如何看待?
是否应当保持警觉,还是继续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与其他国家展开合作?
最终,全球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应当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任何单方面的指责与恐慌制造,都无法为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与稳定。
结语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对中俄技术合作的反应,实质上并非出于单纯的国家安全考虑,而更多的是基于全球霸权地位的焦虑和对军事预算的需求。
美国的所谓“威胁论”,实际上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军事经费并强化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中俄之间的技术合作,更多的是各国在经济困境下的自然选择,并非是对全球安全的直接威胁。
对于美国而言,或许该是时候审视自己在全球战略中的角色,而非继续通过制造恐惧来维持其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