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西周早期兽面纹铜甗

文字绘者青青 2025-03-09 05:49:48

(西周早期兽面纹甗 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甗yǎn,就是上古时代的“蒸锅”。下半部分为鬲,鬲中盛水,足间烧火,化水为气;上半部分为甑zèng,深腹双耳,盛放食物。鬲与甑之间设有箅子,蒸汽透过箅子蒸熟上部的食物。

不得不感叹老祖宗的智慧啊!这种通过水蒸气加热烹制食物的炊具,早在6500年到6000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候是陶甗。商代出现了青铜甗。

不过铜甗在博物馆里出现得比较少。虽说铜甗也属于青铜礼器,但实在是处于礼器的边缘位置,实用功能更突出。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出土的铜甗相对较少。

这件兽面纹铜甗通高39厘米、口径24厘米、腹深15.5厘米、重4.6公斤,为鬲甑一体的连体甗。

甑为圆形,侈口微外撇,深腹略下收。口沿上立两只U形耳,为绞绳造型;鬲分三裆,向外鼓凸,下承三柱足。

铜甗的纹饰相对比较固定:口沿下有一圈兽面纹带,鬲部三裆分饰大兽面纹。

口沿下纹饰带,有三道等距离分布的细短扉棱。以细短扉棱为鼻梁饰三个简约兽面纹。

兽面的眼睛为凸起的椭圆,其他部分~鼻子、耳朵、大角、身体等皆以云雷纹、条纹等表现。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而言,鬲部的大兽面纹就要具象得多。兽面臣眼凸睛,粗眉如刀,尖耳后张,牛角粗直,大口张开,尖牙毕露。鼻梁顺势而为弧形,中点高起,饰菱形。

此器正放时,一兽面向前,两兽面在侧。我姑且将这正放向前的兽面称为“正兽面”。为啥要特意区分一下呢?

因为在甑底部对应“正兽面”的地方,此器很特别地加了一个凸起的圆饼状涡纹。我猜测是要凸现“正兽面”的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说完了甑与鬲,得来看看内部的箅了。

置箅处口沿有突出的小圆三角,以承托箅子。箅呈心形,上有五个十字形镂孔,以透蒸汽。还有一个桥形钮,方便拿取。小头一端有个圆孔,套接在腹内壁的半环上,便于开启。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早期,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纸坊头[弓鱼]国墓地一号墓,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0 阅读:0

文字绘者青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