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银行理财、基金、股票等各种投资渠道收益率的起起伏伏,如何分配手中的资金,确保既能保值又能增值,确实让人头疼。
就在前几天发了一篇关于“100万元闲置资金,是定投好还是一次性投资好”的文章后,有不少小伙伴说,自己不想把钱放在同一类产品,如果想多投资几类产品的话,该怎么办?
投资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叫“60-40策略”。这一策略简单来说,就是长期固定比率地配置60%的股票和40%的债券基金。
这个策略源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流行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旨在通过在不同资产类别中分散投资,并适时动态平衡配置,投资者能够在长期内获得较为稳定的较高回报。
之所以选择股票和债券基金作为组合的两大支柱,是因为从历史数据来看,这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意味着它们的价格波动往往不会完全同步。这种特性使得股票和债券基金成为实施滚动平衡配置策略的理想搭档,通过灵活调整两者之间的比例,投资者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追求更为可观的收益。
有了这一理论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步,来厘清自己的投资分配思路。
认清自己的风险承受力
首先,投资前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得摸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风险承受能力,说白了就是自己能接受多大的损失而不影响正常生活。
有的人风险承受能力低,一听到“亏钱”两个字就心慌,这类投资者适合走稳健路线,比如买些波动性小的银行理财产品,或者选择一些低风险的债券基金。而对于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以换取更高回报、并且对股市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可以选择股票投资。
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分配投资比例
知道了自己能投什么,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分配资金了。
假设你有100万元可以投资,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属于中等偏保守,不妨试试“三七法则”,即30%的资金用于投资股市,享受股市可能带来的高收益,70%的资金则投资于相对稳健的债券基金。如果你觉得30%的资金进股市还是风险太高,也可以将资金分配比例改为二比八、或是一比九。
反之,如果愿意承担更高的风险,那么可以试着将更多资金投入到股市中,比如70%甚至更多的资金买股票,剩下的30%或更少的资金购买债券基金。
总之,这个分配比例不是固定的,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
保持投资比例平衡
采用这一策略进行投资,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这个比例。
举个例子,你还是有100万元投资资金,原来按照“三七法则”,70%投资股票,30%投资债券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后,假设股票赚了10万元,债券基金亏了1万元。那么你的投资总资产就变了109万元,其中股票资产80万元,股票部分的占比由70%上升为73.39%。股票投资占比要恢复70%的占比,你需要卖掉3.7万元(80-109×70%=3.7万元)的股票,转投到债券基金上。调整后,股票投资76.3万元,债券投资12.7万元,保持了原来的投资比例不变。
保持投资比例的平衡有助于降低风险,避免因市场波动而造成过大损失。同时,这也有助于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避免因过度投资某一资产类别而导致的收益波动。此外,定期调整投资比例也是一种纪律性的投资行为,有助于我们避免情绪化的决策,从而实现长期的财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