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辽西高跷发展至今,已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跷高都在1米以上。而最高的高跷则要求演员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性格。每年的春节到正月十五期间,朝阳市双塔区都举办大型秧歌汇演。今年春节期间,记者随同市新闻影协的摄影家们一同感受了辽西高跷秧歌的魅力。
新闻链接:
辽宁省最高的大高跷秧歌是朝阳市双塔区八里堡乡哨口村的大高跷,被誉为我省最高的高跷,跷腿高五尺五寸。哨口大高跷秧歌由来已久。最早是一种跷枝,属技艺表演。最高的高跷秧歌跷腿五尺以上,有渔、樵、耕、渎、陀头、卖豆、谷子等行当。高跷秧歌从形成开始,历经数百年沧桑岁月,大多数已发生变异。然而朝阳市双塔哨口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高跷秧歌形式,动作古朴简单,以四手锣四腰鼓为伴奏,节奏舒展缓慢,堪称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块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