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在台积电的一次内部分享会上,前高管杨光磊讲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他说,有一天他和几位同事坐在会议室里,前方投影出一张世界芯片市场需求图。
在这张图里,中国的需求呈现出了压倒性的态势,几乎覆盖了从消费电子到新能源汽车再到AI服务器的各个领域。
这情景让许多人反思,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美国的封锁真的会奏效吗?
杨光磊指出,美国从2018年开始的一系列围堵措施,意在遏制中国的芯片产业。
这些限制却未能阻挡中国具体的步伐,因为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和其多维度的投入,使得这些封锁措施的效果被削弱了。
举例来说,中国的半导体自给率从2020年的15%,一路攀升至2025年的目标35%。
一些人不得不承认,这种内需的韧性和政策支持的整合能力,让中国芯片产业完成了中低端制程的深入覆盖。
强大内需与资本投入说到内需与资本,杨光磊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每年,在中国各地的芯片研发会议上,总能看到一群群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他们有的是智能手机产业的,有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还有的是AI服务器的,几乎所有的热门领域都离不开芯片。
这些需求,使得国际企业不得不反复考量对华供应链的管控力度。
根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4万亿元,占全球份额超过三分之一。
这庞大的需求,不仅让国际企业头疼,更让国内厂商有了绝佳的市场环境。
杨光磊也谈到,如今中国中低端制程的芯片供应已经能覆盖80%的实际场景,这对于支撑产业升级而言已相当可观。
同时,中国在芯片研发上的资金投入超过1500亿元,年增速达到25%,政府层面以“大基金”结合各地的产业基金,形成了可观的万亿级资本“蓄水池”。
技术攻关策略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事情。
前一阵子,看到中国芯片企业从封锁压力中渐渐突围,有个朋友问我:“没有顶尖设备和技术支持,中国芯片到底靠什么突围?”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靠的是“非对称”思路。
传统的高端制程和关键专利往往是封锁重点,而中国企业则通过开源架构、替代材料和成熟制程,实现了不同路径的发展。
在芯片设计领域,RISC-V开源方案和自主指令集的发展,给了设计更多的灵活性,绕开了对X86或ARM的依赖。
制造端则利用DUV多重曝光等技术,逐步在7nm、14nm等制程上摸索前行。
虽然仍有差距,但是在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领域,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可观。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光刻机等关键设备方面,国内企业的研发进展显著,加速了市场的全面突破。
ASML的CEO曾公开表示,中国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光刻技术差距比外界想象得更短,而这对任何封锁策略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产业链布局与整合谈到产业链,不得不提到中国的整体布局。
这种布局协同,既包括设计、制造、封测,还涵盖设备的全方位整合,无论是中芯国际、长电科技还是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崛起,正一步步构建相对完整的国产生态。
在一次国际展会上,一位外国芯片设备供应商试图解释为何他们要继续与中国合作,他说:“中国已经不是单点的技术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的重构。
他们在设计、制造、封测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必须调整供应链,找出平衡点。”这场全球性博弈之中,“弹性供应链”正在缓缓形成。
中国的芯片产业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发展,更在产业链整合上推动了国际供应链的调整。
这种发展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关注和调整策略,类似俄罗斯用家电芯片改造军备的策略,更为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结语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芯片产业中的封锁并不会成为终结的手段,尤其是面对中国的巨大内需和全产业链的协同。
这种封锁,反而像是推动中国芯片产业自我革新的外在压力。
未来的技术竞合格局或许难以准确预判,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清晰的现象:对芯片的封锁并不会停滞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步伐。
其实,这样的发展,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任何外界的限制,如果无法从根本解决需求和环境问题,只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内生动力的增长。
面对越来越完善的研发布局和产业链结构,外部限制的效果正在逐渐减弱。
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个产业链的整合,我们都能看到中国的芯片产业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希望我们能以此为鉴,在其他领域也能找到类似的突围路径,因为发展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方式,不断突破自我,寻求更大的市场与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