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并不是攻不下,而是守不住!
1856年,太平天国正处内外交困的局面。天京事变后,湘军趁机反攻,一路拿下湖北、江西大片地盘,直逼九江。
按理说,九江是太平军的重要防御据点,有坚固的城防、优势的兵力,还有林启容、陈玉成这样的名将坐镇,守住并非难事。可结果呢?湘军不仅拿下了九江,还顺势打开了东进的大门。
这场看似稳赢的防御战,怎么就输了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各打各的算盘,失了团结。

太平军最大的短板,不在战场上,而在内部。
石达开明明手握重兵,却一心想着单干。他本可以带着部队驰援九江,彻底扭转战局,但他选择了向江西南部发展,准备为自己另起炉灶。
林启容和黄文金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守城不积极反击,一个稍作试探后直接摆烂,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陈玉成虽然有全局观念,但他没有指挥权,孤军在湖北虚张声势,最终也无力回天。
太平军看似兵力雄厚,实则一盘散沙,谁都不愿意为别人多卖力。团结?不存在的。

2. 被动防守,错失良机。

林启容的防御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太过保守,成了“死守派”的典型代表。
湘军围城时,他明明有兵力优势,却不敢主动出击,任由敌人在城外挖沟筑垒,步步为营。等到小池口、湖口相继失守,九江彻底变成孤城,林启容再想反击,已经晚了。
守城如同下围棋,敌人围住你的你也要反围敌人。可林启容的想法是别人围,我就在里面等。
结果等来的不是援军,而是断粮绝援。

3. 湘军调整策略,步步为营。

曾国藩的湘军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九江战役初期他们差点被林启容打崩。攻城失利后,湘军很快调整了打法集中兵力先攻小池口,再拿湖口,最后彻底切断九江的补给线。
李续宾的战术很实在——不跟你硬拼,先掏空你的外围。小池口的太平军被洋炮轰得抬不起头,湖口的黄文金坐等敌人打到面前,结果后防一片空虚。
湘军稳扎稳打,最终让九江变成孤城,兵不血刃拿下胜利。


九江的失守,不在城墙,也不在兵力,而在于人心。
太平军的将领们各自为战,错失了一次次反击的良机,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湘军。林启容和黄文金的保守,石达开的私心,陈玉成的孤军奋战,湘军的步步为营,最终把九江拖进了绝境。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团队的失败,往往不是因为没条件,而是因为没合作。九江,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