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史坚如站在总督府附近的那条街时,或许心里有些不安,但更多的应该是紧张中带着期待。
他才三十岁出头,广东番禺的名门子弟,家境殷实,按理说本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
但他偏偏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路——刺杀两广总督德寿,以求为革命打响第一枪。
然而,这场看似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却因一系列的失误成了闹剧。
最终,他不仅没能完成任务,还把自己的命搭了进去。
为什么会这样呢?
清末的社会动荡不安,腐败的清政府让民众怨声载道。
南方革命派在1900年计划在广东惠州发动起义,想借此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然而,起义计划还没正式展开便被泄露,迫于压力,他们决定采取恐怖暗杀的策略,转移清政府的注意力。
于是,刺杀两广总督德寿的任务被提上日程,而史坚如成了这项计划的执行者。
他不是随便被挑出来的,他有胆量,还有家底。
为了筹备这次行动,他甚至卖掉了家里的部分产业,凑了三千块大洋。
虽然这是个危险的任务,但对他而言,这或许是一场证明自己忠于革命的“豪赌”。
他的计划并不复杂:在总督府附近租房,挖地道、埋炸药,然后等待合适的时机引爆。
这听起来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革命行动,但操作起来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挖地道,听上去只是个体力活,但对史坚如这样的“新手刺客”来说却是个技术活。
他没想到,地道的方向和位置竟然没规划清楚。
结果第一次挖到一半,发现方向不对,完全挖不动了。
没办法,只好重新选位置,再来一遍。
然而,第二次的地道也没好到哪里去,依然和目标位置出现偏差。
这时候,时间已经不允许他继续调整,只能先把炸药装进去,指望着炸药的威力能弥补地道的误差。

然而,意外接二连三。
第一次引爆的时候,炸药竟然没点着,炸弹“死火”了。
史坚如不得不重新引爆。
这一次,炸药终于爆炸了,但可惜的是,由于地道的位置偏了,爆炸的威力没能集中在总督府,而是波及到了附近的民房。
七八间房屋倒塌,六名无辜的百姓丧命,还有五人受伤。
而两广总督德寿呢,只是受了点轻伤,性命无碍。

这场“刺杀”行动,不仅没能杀掉目标,反而让无辜的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按理说,任务失败后史坚如应该立刻撤离,但他却做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决定。
他亲自返回爆炸现场查看情况,结果被叛徒认了出来,随后便被清政府的人抓捕了。
更糟糕的是,他身上还带着德文的炸药配方,这成了他参与刺杀的铁证。
最终,史坚如被判死刑,结束了他短暂而失败的一生。
有人说,史坚如的失败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

他的每一步操作,从地道的位置到炸药的引爆,再到事后的处理,都存在严重的失误。
他不是没有勇气,而是缺乏专业的能力。
然而,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他的失败也反映了当时革命党内部的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计划,更多的是凭着一腔热血行事。
史坚如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他敢于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却值得人们记住。
或许,他留给后人的最大教训就是,革命从来都不是只靠热血就能成功的事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