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黄当外交“王牌”?揭秘清朝错误认知下的荒诞策略

微微写诺诺 2025-01-17 17:11:16

【清王朝的荒诞认知:茶叶与大黄制敌论】

在清朝的时候,清政府曾有过一种很特别又荒唐的想法,觉得外国人对中国产出的茶叶和大黄有着绝对致命的依赖。

在他们看来,要是外国人没了这两样东西,那肯定就活不成了。

于是,茶叶和大黄被当成了牵制外敌、开展外交策略的强效武器,好像只要把控好这两种物资的贸易输出情况,就能在外交较量中占据优势,使那些外国力量顺从听话。

这种观念的源头能够回溯到清代中叶,特别是在乾隆年间体现得格外显著。

那时,在和俄罗斯做贸易的时候,赵毅曾记录说:“俄罗斯把中国的大黄当成上等好药,病人要是没有这药就好不了。”

在乾隆年间,因为外交方面存在诸多摩擦和较量,乾隆皇帝果断地做出决定,禁止了恰克图口岸的贸易,要知道这个口岸可是当时俄罗斯跟中国进行贸易的重要通道。清政府坚定地认为,用这样的办法禁止大黄向俄罗斯出口,就能够让俄罗斯陷入艰难的境地,进而在外交的争端里取得优势地位。

果不其然,俄罗斯在贸易受困后,呈现出了一些慌张和不安的状态,最终对清政府低头。这一情况无疑让清政府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错误认知,认为大黄着实是战胜敌人的极好手段,从而在后续的外交事宜中出现了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

【错误认知的蔓延:从君臣到学者】

在乾隆四十三年撰写的《西域闻见录》里有这么个说法:对中亚人来讲,“要是人常年不吃大黄,那肯定就得死”。

即便后世将林则徐赞为睁眼看世界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他也有着错误的认识。

他在致英国的外交信函里讲道:“就像茶叶和大黄,外国一天都离不了。你们能离得开我们的茶叶跟大黄吗?要是我国不许这两样东西往外出口,你们靠啥活下去呢?”

另外,耆英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疏里还说道:“那些夷人(这里说的是英国人)所在的地方土地坚硬,气候干燥且风大日烈。他们每天把牛羊肉磨成粉当作粮食,吃了不容易消化,要是大便不通畅就会立刻死去。只有每天吃茶叶和大黄,才是他们日常通用的好药。”

就连魏源在《海国图志》里也说过这样的话:“葡萄牙、荷兰、吕宋、美利坚等国家都得靠咱们的茶叶和大黄。中国每年有好几百万的茶叶大黄出口,外国佬的命就靠这个了。”但是,这种说法其实问题很多,纯粹是盲目自大的表现。要是按这个逻辑,在清朝还没向外国卖大黄的时候,那些外国人咋还能活着还能繁衍后代呢?

【大黄真相:用途与贸易实质】

实际上,大黄在外国是有一些市场的,不过并没有像清政府认为的那样,是绝对少不了的。

大黄的药性挺强的,主要能治消化系统的病,在消除积石这方面作用很突出。外国人买大黄,一是用在医药方面,二是把它当作一种工业染料。因为在商业上有需要,所以有一阵子对它的需求量挺大。

然而,绝对不能认为禁止大黄交易就会让外国人走投无路。这一点在中国台湾学者张哲嘉所著的《大黄的故事:清代制裁西洋禁运大黄的策略思维和文化意涵》以及大陆学者林日杖所写的《论清代大黄制夷观念发展强化的原因》中都有提及。

【利益纠葛:贸易份额与商业手段】

俄罗斯对恰克图口岸贸易被禁感到慌张,其实是由于该口岸贸易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比很大,他们是不愿丢掉那可观的利润,而不是担心没大黄会闹饥荒。

在乾隆五十七年的时候,英法美等外国商人共同向清政府呼吁,希望能放开大黄的贸易。他们表示:“大黄这种东西,是各个国家用来治病的药,如果没有了这货物,我们很难维持生存,期望贵国解除禁令。”

从表面来瞧,好像是证实了清政府觉得外国人离不了大黄的看法,然而林日杖表示,这其实是外国商人想让清政府解除贸易禁令的一个法子,他们就是顺着清政府的思路去说的,他们真正的意图是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而大黄到底有啥用处,和清政府没啥实际关系。

特别是英美商人帮俄罗斯说话,这背后的原因是要是俄罗斯因为恰克图口岸被封禁而转去搞海上贸易,就会和他们一起分市场份额,所以他们一起请求清政府开放口岸。这么一看,说“大黄是各国治病的药”,纯粹就是个借口。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跟英法全面打仗,这时候再去禁止大黄贸易,根本没什么用了,以前的那些想法纯粹就是一种错觉,深刻体现出清王朝在外交和贸易认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和不切实际的空想。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