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何不防汛?西班牙8小时下完1年的雨。

元素哒哒哒哒哒 2025-01-06 11:53:18

世界不太平,天灾人祸,此起彼伏。

这边厢,西班牙南部洪水滔天,数百人丧命,数千房屋商铺泡了汤;那边厢,美国南部飓风肆虐,“海伦妮”和“米尔顿”接踵而至,受灾州哀鸿遍野。

放眼全球,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西班牙的这场洪灾,来得又猛又急,八小时的降雨量就相当于一年的总量,这谁能顶得住?巴伦西亚地区,几乎年年遭遇洪灾,最近三十多年来,西班牙一共经历了55次强降雨,其中22次都发生在这个地方。

老天爷似乎对这片土地格外“关照”,但问题是,我们真的只能被动挨打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西班牙并非没有防洪的历史。

佛朗哥时期,政府曾大力兴修水利,马德里等内陆城市建起了不少蓄水设施,比如伯纳乌球场地下就藏着一个大型泄洪蓄水池。

但后来这些措施逐渐被废弃,加泰罗尼亚、巴伦西亚等地区更是对新的水利项目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劳民伤财,这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的局面,最终酿成了今天的苦果。

再看美国,两场飓风袭击了南部几个州,但联邦政府的反应却令人失望。

一句“救灾资金不足”就打发了,美军和国民警卫队也因为救灾不力,甚至故意破坏救灾物资而遭到民众的炮轰,这哪里是世界第一强国的风范?分明是一场“甩锅”大戏。

对比之下,中国的防汛抗洪工作就显得格外扎实,每年汛期,各级政府都会严阵以待,提前部署,做好预警和应急准备。

一旦发生灾害,大量救灾人员、消防员、甚至军队都会迅速出动,全力抢险救灾,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率,是西方国家难以企及的。

有人说西方国家实行的是“小政府”模式,政府的职责有限,主要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应该过多干预市场和民众的生活,但在自然灾害面前,“小政府”的局限性就暴露无遗。

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各自为政,最终导致救灾效率低下,灾害损失加剧。

反观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大政府”模式,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这在防灾救灾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面对突发灾害,中国政府能够迅速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效的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然“大政府”模式也有其弊端,比如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但就应对自然灾害而言,“大政府”模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这就好比在战场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指挥中心来统一调度,才能打赢战争。

西方国家崇尚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认为政府的干预应该越少越好,这种理念在和平时期或许行得通,但在灾难面前就显得力不从心。

天灾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这个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力量,才能有效应对灾难。

西方国家的“小政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适者生存”的逻辑,政府只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和个人去解决。

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或许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社会保障和灾害救助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

西班牙暴雨,美国飓风,一东一西,两场灾难,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西方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有些荒腔走板,这与他们在其他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不少人开始反思西方模式的局限性。

西班牙暴雨和美国飓风,给西方国家敲响了警钟,天灾无情,人祸可防。

西班牙洪灾,引发了人们对西方救灾模式的质疑。与此同时,科罗拉多州州长的那句“名言”——“没人欠你们家什么,政府没有责任援助你们”——再次被翻了出来,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这句看似冷酷无情的话,背后体现的是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灾的优良传统,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抵御灾害。

这种经验代代相传,最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集体主义文化。

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拥有广袤的平原和丰富的资源,相对来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这或许也是他们崇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原因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也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传统的“小政府”模式和个人主义思想,就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中国“大禹治水”精神和西方“科罗拉多宣言”所代表的两种文明,在灾难面前发生了碰撞,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中西方模式对立起来,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灾难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团结合作,而不是各自为政。

西方国家或许可以从中国“大禹治水”精神中汲取一些经验,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救灾效率,而中国也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防灾救灾体系。

西班牙洪灾,美国飓风,这些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暴露了西方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灾难经济学”。

在灾难发生后,一些企业和个人会利用灾情,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从中牟取暴利,这种行为,不仅加重了灾民的负担,也破坏了社会秩序。

在西方国家,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对物价的调控能力有限。这给了那些唯利是图的商家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灾民的急需,大肆抬高商品价格,从中赚取巨额利润。

例如在飓风“海伦妮”袭击美国后,一些地区的汽油价格暴涨,甚至翻了一番。一些商家囤积瓶装水、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然后高价出售。

这种行为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而在中国,政府对物价的调控力度较大,在灾难发生后,政府会采取措施,稳定物价,保障市场供应。

例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政府就及时调控了灾区的物价,防止了物价暴涨。

西方国家的一些寡头和资本家,还会利用灾难,进行政治操纵,从中渔利。他们会利用灾情,攻击政府,煽动民意,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无助于灾后重建,反而加剧了社会分裂。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在灾后重建方面,更加注重公平公正,避免政治操纵,他们会根据灾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灾难面前,考验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也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那些利用灾难发“国难财”的人,最终必将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谴责,而那些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人性光辉的人们,则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西班牙洪灾和美国飓风,再次提醒我们,天灾无情,人祸可防,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坚守道德底线,抵制“灾难经济学”,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

参考来源:

中国日报网 - 2024年11月3日 新闻分析|西班牙洪灾为何导致惨重损失

新民周刊 - 2024年11月3日 “像老鼠一样被围困”,西班牙遭遇世纪洪灾背后:天灾还是人祸

澎湃新闻 - 2024年11月31日 8小时降雨量491毫米,西班牙严重洪灾已致95人死亡数十人失踪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