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大量用船运给粟裕,国民党海军却不拦截?

观点视频 2023-02-17 10:23:00

抗战胜利之后我党迅速进军东北,林彪等将领意识到可以在工业发达的大连建立军工产业。但不可思议的是由于当时国民党军控制陆地交通线,我大连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只能通过海路运往山东战场。

但明明国民党军拥有海军优势,却只能看着一船船炮弹交到粟裕手里,并最终成为消灭敌重兵集团的有力帮手。

粟裕

我军利用《雅尔塔协定》进军东北,整合兵工厂生产大炮弹支援解放战争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中华民族就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图谋彻底消灭人民武装,毛主席决心为我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而二战末期由于国军在豫湘桂会战中遭遇惨败,美国不得不拉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要求恢复当年沙俄在东北的特权,尤其是将旅顺大连地区和中长铁路交由苏联管理。尽管蒋介石非常厌恶苏联利用抗日战争趁火打劫,但在美国的逼迫下只得承认了《雅尔塔协定》中一切有损中国利益的条款。

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出兵中国东北,8月22日第一批苏联空降部队接收旅大地区。按照《雅尔塔协定》苏联在旅大地区实行军管,但当地的民事行政权仍归中国。

《雅尔塔协定》

蒋介石虽然不敢派专员去收复“失地”,但也相信了苏联不会支持我党在旅大地区活动。

而1945年9月开始以林彪为代表的我党高级干部进入东北组建中共东北局,指挥从各根据地涌入东北的11万战士和干部。

1945年10月我旅大地委利用苏联直接管理旅大地区困难,原国民党特务和汉奸主成维持会继续祸害百姓的混乱局面;争取到了苏联支持掌握了旅大地区的警察控制权,并以此作为人民武装逐渐将敌伪势力驱逐出旅大地区。

1945年11月13日朱德以中央军委名义给黎玉、张鼎丞、聂荣臻等华北负责人发电,要把大连建设成为连结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场,巩固的后方隐蔽基地。

但从12月开始随着美帝协助蒋介石将远征军主力调往东北,东北战场局势迅速发生根本性逆转。林彪指挥东北我军边打边撤往松花江以北地区,我旅大地委抓紧恢复纺织厂、被服厂、罐头厂等民生产业支援我军。

林彪

到1946年初东北局委员肖劲光来大连考察,同来大连购买物资的山东兵工三厂厂长刘振共同决定在大连建军工厂。不过由于我党武装尚控制着山东北部沿海地区,所以山东解放区与旅大交流反而比东北局更加便利[1]。

1947年初中共华东局出资3.5亿同东北局合力发展大连兵工产业,同时长期在华东地区坚持的我党军工创始人吴运铎带领其精兵强将来到旅大地区。

1947年5月华东局财委副主任朱毅同旅大地委书记韩光与苏军交涉后,决定将已经被我党控制的裕华铁厂、宏昌铁厂、化学工厂、大连机械厂、大连制罐厂等合并后统一整合为大连建新公司;

并在甘井子海茂村龙头山下和老虎牙,分别建设了弹药厂和引信工厂。之前我军的兵工部门只生产过迫击炮弹和小口径平射炮弹,但随着解放战争战事规模的扩大强烈要求建新工厂能够生产75毫米以上炮弹。

解放战争

在经历了数次失败之后,我建新工厂于1948年1月24日成功研制出美式75毫米山炮炮弹,并被命名为124式炮弹。

再加上同一时期仿制日式75毫米山/野炮弹取得成功,终于为我军缴获的美式/日式火炮提供了弹药保障。

之后吴运铎等人努力研发美式105毫米炮弹及引信,建新公司成为了国内少数几家能生产105毫米炮弹的兵工厂。

据统计在解放战争中建新工厂共生产炮弹55.57万发,发射药筒26万个;各型炮弹引信9.5万个,迫击炮引信55.6万个。还有小口径迫击炮1430门,苏式冲锋枪563支等武器弹药。

解放战争

以抗战时期的秘密交通线海运山东,国民党海军能力不足无法阻断

然而建新工厂的成立只是解决了炮弹生产,如何将它们交到急需弹药的我军炮兵手中却是个难题。

我军刚刚进入东北之时大连地委还可以组织力量,将旅大地区已有的弹药和其它物资通过中长铁路运到我军手中。

可建新公司成立之后东北我军已经退到北满地区,通过陆路将炮弹运往其它解放区也不可行。所以我旅大负责人审时度势,决定将炮弹海运往海对面的华东解放区。

自清末闯关东以来山东军民就已经开辟出从今天的烟台或威海,贴着长山列岛前往旅大地区的海上交通线。但是想将炮弹从旅大直接运往山东,就不得不考虑国民党海军的拦截问题。

日军

抗战胜利之后几乎打光的国民党海军接收了全部在华日伪海军资产,并从日本本土获得了34艘赔偿舰。

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又先后从美国获得131艘,从英国获得或租借到11艘。

这些战舰当中战斗力最强、排水量最大的莫过于“重庆”号巡洋舰,其6门152毫米主炮完全可以摧毁任何民船。其余驱逐舰或护航驱逐舰虽然在列强海军面前不值一提,但对于当时连一艘战舰都没有的我军拥有碾压性优势。

如果国民党海军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封锁旅大地区的对外交通,那么建新工厂生产再多的炮弹也无法运往山东。

蒋介石

但是抗战后的国民党海军却表现得比陆军更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以至于蒋介石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很少考虑使用海军。

首先《雅尔塔协定》导致国军只能舍近求远从山海关进入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其仅控制葫芦岛一个港口。

营口虽然几次易手,但并没有被建成海军基地。同样山东半岛北部各港口也没有被国民党军有效控制过,这导致敌军舰要封锁渤海海峡只能从青岛基地出发。

而青岛在二战之后被美国太平洋舰队进驻,国民党海军在青岛寄人篱下自然难以长期部署主力战舰。

这样由于地理位置和兵力规模的限制,貌似拥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海军却根本无法执行其在解放战争中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作战任务。由于敌海军能够出动的战舰太少,就给我军突破渤海海峡创造了大量机会。

国民党海军

但我军当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海军打瞌睡上,制定出最为有效的运输路线至关重要。

同样出于《雅尔塔协定》的约束国民党战舰不敢出现在旅顺周边12海里范围之内,所以就无法将我运输船堵在港内无法出动。

我军工人员双管齐下,一面将小口径炮弹分散在大量的渔船中;采用“船海战术”同时大量出发,让国民党海军顾此失彼无法拦截。另一方面将高价值的大口径炮弹,装在同时悬挂苏联与朝鲜国旗的商船上。

而且从旅顺出发之后向东佯装前往朝鲜港口,国民党海军惧怕同苏军发生冲突自然不愿意将其拦停检查。而这些商船靠近朝鲜海岸之后迅速向南转弯,这时已经进入相对开阔的黄海海域。

尽管这些商船并无苏联或朝鲜海军护航,但国民党海军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沿长山列岛航线上,既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检查行驶在公海的苏联/朝鲜货船。

国民党海军

但敌海军战舰照样可以贴着山东北部沿海巡逻,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接收港口至关重要。

幸好早在1940年我地下党人员就成功在今山东荣城县俚岛乡中北岛村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并在抗战后期为我党沟通山东与东北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面对急需将东北的炮弹运到山东这一迫切需求,我解放区军民迅速将俚岛港打造成了东海转运站。所谓的俚岛港湾仅仅是一个只能停靠小渔船的浅水湾,其最大水深仅有六米;但有外岛作为屏障,既隐蔽受风浪影响也小。

当从旅大地区开来的商船驶近俚岛时根本无法进港,靠广大渔民划着自己的小船冒着巨大危险转运军火。在俚岛港上路之后转由陆路的民兵,采用手推车的方式运往山东解放区各战场。

国民党海军

蒋介石妄图彻底消灭我山东解放区,轻视我军战斗力使阻断运输线失败

事实上当时我党在旅大生产炮弹支援山东战场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但蒋介石从来没有责怪海军封锁渤海海峡不利。

因为他本就认为国民党海军不堪重用,要想切断这条交通线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占我山东解放区。

1947年3月在蒋介石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之后,亲自敲定了陕北和山东2个主战场。

而山东又被细分为沂蒙山区与胶东半岛,蒋介石当时非常露骨的说“攻占沂蒙是铲除山东共军的老巢,而攻占胶东半岛将彻底斩断山东与东北的海上交通线”。

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蒋介石认为根本不需要强迫海军去拦截商船,就能一劳永逸地让东北的炮弹永远不能出现在山东。

蒋介石

1947年5月国军发动了对山东解放区的大举进攻,粟裕指挥我华东野战军利用敌人互不配合的缺点,成功将敌整编74师歼灭在孟良崮[2]。

此战虽然沉痛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却也让敌人一下子变得过度谨慎。

之后粟裕指挥部队在南麻和临朐地区包围了敌整编师,但却因敌马上构筑防御工事并呼叫友军快速支援导致失利。

敌人更加肆无忌惮的蚕食我山东解放区,面对当时人力物力都到了极限的困境,粟裕不得不忍痛下令进行分兵。由他指挥西线兵团参与中原逐鹿,而许世友指挥东兵团尽可能的阻止敌人占领胶东半岛。

但敌人这时尚有绝对优势兵力且蒋介石对山东自在必得,1947年9月敌出动6个整编师的强大兵力向我胶东解放区大举扑来。

蒋介石

虽然我东兵团也有3个纵队但战力偏弱又指挥失误,使敌人在3个月内连续侵占了15座县城。

但在这一过程中敌军也被迫将兵力分散,从而使我军抓住战机取得胶河大捷。同时敌人在解放区的暴行激发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他们采用小股民兵方式不断袭扰敌军后方。

1947年11月蒋介石因被前线战报所蒙骗,误以为胶东我军已经被全部肃清;再加上此时中原战场形势日益糜烂,不得不下令从胶东半岛抽兵支援其他战场。我军则借机迅速收复失地,于12月完全恢复原胶东我解放区。

可以说这一时期不是建新工厂生产的炮弹支援解放军立于不败之地,而是解放军英勇血战才保住了这一条交通线。

当蒋介石终于明白过来我军仍然能够得到东北的大炮弹时,他已经没有能力调集足够的军舰来截断我渤海运输线了。

蒋介石

不可过度夸大建新工厂的作用,不断缴获国军弹药才是我军取胜的关键

今天有人提到我军在旅大建设兵工厂时,就阴阳怪气地说解放军靠火力优势打败了国军。

但事实上在三大战役之前国民党军无论是火炮还是炮弹,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超我军。

而且在1945年后国民党军不但接收了太原、武汉、南京和上海等地的日军兵工厂,在苏军撤离东北过程中也接收了沈阳、长春等地兵工厂。而且国民党有充足的资源和技术人才,其一个大型兵工厂的理论产能都要超越建新公司。

所以蒋介石在很长时间之内都不认为一个小小的建新厂就能改变国共战局,因此也就没有下更大力气去切断我东北与山东之间的交通线。

蒋介石

但抗战之后国民党大员在接收沦陷区时完全采用“劫收”模式,导致相对保存完好的兵工厂也无法达到要求的产能。

再加上国民党当局得到了充足的美械弹药,认为没有国内兵工厂的产能理论上也足够消灭我军。

况且在三大战役之前国民党军没有一次战役失败源于弹药不足,而我军每次都是在打完歼灭战之后才能获得发动下一次战役所需要的弹药。

因此就解放战争全局来看国民党军队仍然是解放军的“运输大队”,建新公司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解放军的战场需求。

有些人会用粟裕那句“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来证明建新公司提供的弹药是打赢淮海战役的关键。

粟裕

但事实上考虑到俚岛同淮海战场的距离和当时我军的运输效率,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时我军的大口径弹药还是靠济南战役的缴获[3]。

结果歼灭该兵团之后华野的105毫米重炮弹药库存见底,粟裕只好下令将其送往后方休整。

幸好这时蒋介石命令杜聿明主动放弃徐州,而国军撤退时只顾逃命没有来得及破坏城市。在12月1日晚我军进入徐州之后,居然缴获了10万发各式炮弹。

正是有了这些炮弹的加入,粟裕才敢命令华野炮纵一部去支援中野围歼黄维兵团,并最后将杜聿明集团围歼在陈官庄。而建新公司的大炮弹成为战场我军的主流,则要等到我军有足够时间运输弹药的渡江战役了。

23 阅读:16707
评论列表
  • 2023-02-18 12:42

    不是援助,合资的,华野本来就有股份

  • 2023-02-18 00:54

    林援助了一点炮弹给粟裕,相应的区域援助给林的军官有电报记录的,够编六七个纵队。最后一次林开口要人,粟裕援助了20个团的干部

  • 2023-03-12 00:25

    在旅顺建厂,这还不明显吗?[笑着哭]没有技术支持,美式75、105cm炮弹搞的出来?在船上挂个苏联国旗,谁敢打?[笑着哭]

    燕子 回复:
    霉国佬直接参照也就那个尿样,还找啥理由
  • 2023-02-18 22:40

    建国后全盘苏系,这些小规模的美系日系生产线全被抛弃[笑着哭]

  • 2023-04-22 04:28

    哈尔滨兵工厂生产的大炮炮弹,为四野加足了油,一下拱到海南岛。

  • 2023-05-02 17:21

    1945年之后,旅顺大连港就变成了苏联人的租借地

    冰河洗剑 回复:
    对[点赞]
  • 2023-05-14 21:40

    民心所向!领袖英明!战士英勇!=取胜关键

观点视频

简介:笑看天下风云,做具影响力的泛资讯、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