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51年后为大明续命200年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2-21 11:03:15
前言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皇太孙,这就意味着大明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就在朱元璋去世的同一年,浙江有个男婴出生了。

可以讲,这时候根本瞧不出他俩有啥联系。不过,这个男娃娃后来可是给大明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命。这男孩到底是谁?他又对大明有啥贡献?

一、步入仕途

1398年5月,浙江有个男婴呱呱坠地,家人给他取名叫于谦。于谦出生在官宦世家,家里世世代代都有人当官。他的祖父就在工部做过官,这么看来,这个家庭对他的未来有着很大的影响。

于谦打一出生,家里人就对他寄予厚望。于谦也确实没让家里的长辈失望,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明。于谦家里的情况使得他早早就接受教育了。于谦七岁那年,有个和尚瞧见他后,立马就说这孩子将来前途无量,有主持国家大事的面相。

于谦,他自己就想辅佐明主,而且于谦这人身怀文人的气节。他,一直把文天祥当作自己崇拜的偶像,对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体现出的气节钦佩得很。

于谦早期仕途挺顺的。想当年,于谦才23岁就参加科举考试,还中了进士。朱棣特别看好于谦,那时候朱高炽还是太子,也特别器重于谦。

别的先不提,就光说得到两位君主的赏识这一点,于谦的仕途本该顺顺当当的。后来,于谦顺利地熬过了皇权交替的危机阶段。不过得说一下,这个时候的于谦在朝中也就是个普通大臣,就算被君主看重,可皇上看重的大臣那可多了去了。

但当年平定汉王朱高煦这件事,成了于谦仕途的转折点。他这位叔叔,可把年轻气盛的朱瞻基气得不轻。而且朱瞻基不像他爸那样性情温和,他可受不了这气。

当下就把于谦派过去质问他。于谦读了好多书,学问可大了。于谦引经据典,说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朱高煦听了,心里不由自主就觉得愧疚了,马上就跪在地上开始反思。这事儿的结果让朱瞻基特别高兴,他就更欣赏于谦的本事了,立马就把江西巡抚这个职位给了于谦。

打这起,于谦就开始一路高升。等到朱祁镇登上皇位的时候,于谦都已经当上兵部主事了。

二、临危受命

正统十四年的时候,大明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开始不安分了。他们以大明对瓦剌失信为借口,马上就带着大批人马南下,朝着大明发动攻击。

那时候的朱祁镇,正年轻气盛,旁边还有奸臣在捣乱。大臣们不管怎么劝,都没法改变这个年轻皇帝的想法,他就铁了心要亲自出征。咋说,他爸爸和他爷爷可都是在马背上把江山打下来的。

朱祁镇打小就特别崇拜他爹朱瞻基,亲征这事儿他一直想干。特别是听王振说能“立不世之功”的时候,那心里肯定痒痒的。结果,不用讲大家也都清楚,朱祁镇不光输得很惨,自己还被瓦刺给俘虏了。消息传回国内,整个大明都乱了套了。

过了三天,皇太后出来主持大事儿了,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监管国家,把当朝那些个文武大官儿都召集起来一起商量这事儿。这事儿对大明的影响可老大了,就这一会儿的工夫,朝廷里好多大臣因为皇帝被俘虏了,一下子就没信心了。而且,这时候的瓦刺正气势汹汹的,还打算朝着大明的首都进攻。

得承认,这时候的大明真的处在劣势。老百姓们都慌得不行,就怕瓦剌的大军来践踏自己的家园。京城那些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早就打包东西往南逃。

大殿上的所有人都清楚京城的局势。这时候徐有贞讲,当下大明得避避风头,说白了就是卷铺盖南下跑路。他这话一出口,朝廷里好多人都跟着附和。可于谦却不这么想,他说京城那是天下的根本,是大明的根基,哪能说走就走。

礼部和吏部这两部的尚书听了一席话后,那是相当赞同。后来不少朝臣也都说得明明白白,就应该抗战到底。主战派这边慷慨激昂地说了一通之后,朱祁钰和张太后都点头了,就打算固守京城,还把守卫京城这么个重任交给了于谦。

于谦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他当时要完成的可不光是一个任务,那可是关系到整个京师,甚至整个大明的安定和未来。这么说吧,这一战只能胜不能败,第二天于谦就开始行动起来了。

于谦那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让张太后、朱祁钰还有朝臣们都看到了希望。于谦先做的事,就是召集周边的守军,让这些守军都赶到京城来坚守。要知道,老窝要是没了,其他城市就算有意义,那意义也大不到哪儿去了。

大军把整个京城围得严严实实的时候,京城的百姓反倒安定下来了,这时候,他们也乐意相信大明有保护他们的本事。

从接受这个命令那天起,一直到瓦刺发动进攻那天,这四十多天里,于谦可是把自己能做的事儿都做全乎了。不管是军事方面,还是朝廷里面,于谦都进行了整治。那罪魁祸首王振肯定也不能被轻易放过。

王振和他那帮党羽都被处理得干干净净。然后,边关的防御也给加强了,还调整了官员,这么着就不会出现内部先垮掉的情况了。十月初的时候,瓦刺组织军队来进攻了,于谦抱着非死不可的决心,站到了战斗的最前线。

于谦直接放话,谁要是临阵脱逃,那就斩立决,一步都不许往后退。于谦自己都以身作则,战士们的士气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过了几天,九门战争开始了,于谦一直在最前线指挥作战。最后,大明的战士们拼得特别顽强,北京保卫战胜利了,这可把大明的士气给极大地鼓舞起来了。

同时还让死气沉沉的大明有了新的活力,不得不说,这次保卫战里最大的功臣那就是于谦。

三、含冤而亡

可于谦就是刚正不阿,就因为这个,朝中不少人都恨上他了。为啥?还不是于谦那股子刚毅劲儿挡了他们的道嘛。

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又登上了皇位。可之前多年的囚禁生活,把英宗弄得很偏执,他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天子了。对一个天子而言,战败被俘这种事,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所以,对于那些以前的熟人,他就难免会忽视了。英宗的这种态度被曹、石二人给利用起来了。还有,朝廷里好些个不喜欢于谦的人一块弹劾于谦,结果,这么一位忠臣最后被那些奸臣害得含冤死去。抄家的时候才发现,于谦家里空荡荡的,根本就没有值钱的东西。

宪宗继位后马上就给于谦平反了,这可真是件幸事,这位忠臣终于名誉恢复了。英宗冤杀于谦,这对他来说可是个抹不掉的污点。

结语

于谦这一辈子那可真是为大明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年朱瞻基提拔了他,这份恩情他一直都记在心里,从来就没忘过。就因为这样,他拼了老命去辅佐新皇帝,让新皇帝能稳稳当当地坐在皇位上,带着大明走向盛世。

很可惜,他和朱祁镇之间的君臣关系,到底还是被奸臣挑拨得有了裂痕,最后就造成了于谦的悲剧。于谦的死也是历史的悲哀,他做的那些事,后人永远都会铭记的!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