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没选你”,教授怒斥6个调剂生失约,个人过往被扒

我是小羽呀 2025-04-22 10:50:38

一位一本院校的女教授,怒批 6 名调剂的学生放她鸽子,该教授称这些学生在最初联系的时候态度十分积极,各种甜言蜜语,表示出强烈的求学意愿,就差签卖身契了。

但当学生们手握多个录取offer后,态度立马转变,完全不顾及这样做给招生单位和老师带来的麻烦,直接爽约。这件事引起了网络上的广泛关注,女教授对这种行为表示愤怒并进行了批评 。

但在网友对此事的讨论中,还有一些相关信息被扒出,有网友称该教授去年课题组就被学生挂上 “学术 PUA 黑名单”,质疑其今年还想用老套路招收学生。

看似老师和学生之间信任出了问题,但深入了解,这就像现实版的 “罗生门” 一样,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考研调剂现在是什么情况,以后又该怎么发展。

现如今考研竞争特别激烈,就像千军万马挤一座独木桥,调剂这环节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是第一志愿没希望考上,多联系几所学校,就像撒大网一样,也是没办法的事,就是想给自己多争取点机会。

谁都不想把宝全押在一所学校、一个导师身上,毕竟要是失败了,这一年的努力可能就白费了。就像这 6 个考生,他们当时很诚恳地跟导师表达了自己想上学的意愿,可到复试的时候却没来,看着好像不讲信用,但在这么复杂的调剂环境里,他们也是想给自己的未来找个更好的出路。

导师们要是遇到考生爽约,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精心挑选学生,提前跟学生沟通,满心盼着学生能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结果却被放鸽子了。这不仅打乱了招生计划,说不定还会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展。就拿某高校的教授来说,专门为调剂的学生建了指导群,在群里分享资料,还安排学长学姐给学生答疑。结果快到复试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没来,这一番心血算是白搭了。

不过导师们自己也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有些导师在招生的时候,为了能多储备一些优质生源,给考生许下太多承诺,给一些模棱两可的录取暗示,可到最后又没办法保证一定能录取。还有些导师,考生选了别的院校之后,就指责考生“不守信”,却忘了自己在招生过程中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在这场看似简单的师生信任危机背后,其实藏着好多调剂环节的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调剂信息发布的平台太多太杂,而且信息更新还不及时。考生很难找到全面又准确的调剂名额和要求。比如说,有的院校官网发的调剂信息模模糊糊的,考生打电话过去一问,才发现名额早就内定了,或者自己根本不符合条件。反过来,导师对考生本科的真实情况、科研能力怎么样,也只能通过邮件和简历大概了解一下,很难深入考察。

第二个问题就是调剂里的“潜规则”太多了。有些院校有“本校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本校的调剂生,外校考生就算成绩再好,也可能没机会。部分导师喜欢有科研经验,或者研究方向跟自己特别契合的学生,这样一来,其他考生竞争的时候就很吃亏。还有那种“熟人推荐”的情况,如果有校内老师或者学长学姐推荐,考生调剂成功的机会就大多了,普通考生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第三个问题就是调剂流程不够规范。现在对于考生和导师在调剂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没有特别明确、有力的约束机制。考生随便爽约,导师临时变卦,都不用承担什么严重后果。这就导致双方在这场博弈里,都为了保护自己选择多线操作,最后陷入了“互鸽”的恶性循环。

各位网友,对于考研调剂里这种双向 “养鱼” 的现象,你们怎么看?是制度有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双方都有责任?要是你是考生或者导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

0 阅读:3

我是小羽呀

简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