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从来不会大声吼孩子,也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在一次看过家里的监控录像的时候,我对这个想法产生了怀疑。
有一次,孩子在家里扫地,本来是挺好的一件事,我也很高兴。但是看完视频,我却发现自己是这样表达的:
“你用点力,这里没有扫干净。”
“这样不对,应该这样扫。”
“别玩,赶快扫,要不然一会儿赶不上出门了。”
……
因为孩子是背对着监控的,我看不见孩子的表情,但是从他越来越慢的动作上,我发现了孩子的积极性在不断消退。
在孩子充满积极性的高兴地干活的时候,当孩子主动性不断增强的时候,我的话语好像给孩子泼了一盆冷水,不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在不断消耗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指导”囊括了方方面面,也许在父母的心中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听到孩子的耳中可不是这样,也起不到好效果。
“别拿这个杯子去学校,不安全!”
“今天穿这件衣服吧,要上体育课比那件利索。”
“快出门,背好书包!”
“赶紧穿鞋,要迟到了!”
……
我们觉得是非常简单正常的提醒,其实是对孩子的不断否定与指导。久而久之,本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强的孩子也就不会主动思考了,而是学会了听从,学会了不思考,反正凡事都有父母帮忙,自己只有照做就可以了,孩子凡事被这些小事所消耗,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没有冲劲,蔫蔫的,无精打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被这些小事消耗了精气神。那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责备。中午在一家快餐店里,我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我想吃你的汉堡。”
“你自己有儿童餐,吃你的吧。”
“你怎么还不吃,快点。(孩子正在挤番茄酱)”
“磨磨蹭蹭的,快点,我就说不能吃这个,不健康,你非要吃。”(孩子本来高高兴兴的吃汉堡,但慢慢变得很慢,甚至最后吃东西也不香了)
“你别弄得哪里都是,下午还有课。”(可是孩子已经很小心了,胸前还铺了纸巾)
……
本来就不是一件什么大事,但是孩子每做一件事,总是会引来父母的“指导”,父母不断挑错,甚至有的涉及不到错误的事情,也会被反复唠叨,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曾经这样形容过被责备的孩子:
“那原本充满了歌声与欢笑的身体,突然之间就变得畏缩、紧张、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热情激动的脸上覆盖了阴霾。
闪闪发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长的脸,等待暴风骤雨慢慢归于沉寂。”
父母要记住,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激励和能量,同样也需要不断尝试,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责备,那会给孩子带来无意义的消耗。
其次,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父母不要插手。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没有独立能力,没有主见,但却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插手孩子的生活。
孩子出门你嫌他慢,于是帮忙收拾书包,帮忙找出需要穿的衣服;
孩子不喜欢吃虾,但你觉得有营养,硬逼着孩子吃下去;
孩子画画将天空染成了绿色,但你觉得应该是蓝色,于是和孩子不断强调让孩子改掉;
……
这些事情是不是我们都在做呢?父母总是用自己的经验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种做法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最终让孩子泯然众人矣。
教育孩子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凭经验是最不可取的方法,生活中很多事情不仅在内耗家长,同样也在消耗孩子,赶快来自我检查一下,你是否是这样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