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亚峰会召开,双方交往自古就很密切,友谊维持千年不容易

龙志风我的历史很漫长 2023-05-17 07:31:06

西安

据人民网报道,5月18—19日,总书记将在西安主持中国—中亚峰会。这里的中亚国家,到底是指哪些国家呢?狭义的中亚国家,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五国就是本次峰会的参会国。在全球化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和中亚五国的关系十分友好。五国曾是前苏联加盟国,独立后最先为中国所承认。如果往上追溯的话,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和中亚就有了联系,双方的友好关系,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源远流长。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和中亚

中亚是人类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考古学家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此后中亚经济分化,中亚北部发展出畜牧业经济,南部为农业经济。在公元前7—前5世纪,中亚农业获得长足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

中亚这块地方曾经先后被几大帝国占领。公元前550年,中亚被纳入波斯帝国统治。公元前4世纪,又被纳入亚历山大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中亚又被塞琉古王朝统治。至公元前250年,中亚从塞琉古王朝独立出来,分别建立了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和安息帝国。

安息帝国贵族

根据我国考古人员研究发现,至少在公元前2000年,新疆、甘青地区就和中亚有了交流。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夏商时期。和中国殷商同时代的中亚文化,被称为卡拉苏克文化(前1200—前700),卡拉苏克文化和殷商文化出土的青铜器具相似。苏联学者吉谢列夫认为,卡拉苏克文化的塑造者就是来自中国的“丁零人”。他们在商周崛起后,被迫北迁,最后迁入中亚。

中国和中亚的陶罐基本一致

除了考古研究之外,中国古籍中很早就有了对中亚的描述。《山海经》和《穆天子传》去除里面鬼怪内容之后,被认为是两部地理书。两部书中多次提到了一个地方——昆仑。

昆仑在哪呢?

汉代张骞曾出使大夏(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司马迁根据张骞的描述在《大宛传》中评论:“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司马迁认为昆仑山在大夏。

可见,《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涉及到了中亚的内容。

被英国掠夺的大夏国文物,现存于大英博物馆

二、两汉南北朝和中亚的接触

两汉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有两件大事,就跟中亚有关。

一件事是丝绸之路得以开通,中西联系日益密切,中亚是中西沟通的桥梁,所以中国对中亚的了解更加具体。另一件事就是佛教通过中亚传入了中国。

丝路开通和佛教入华,堪称中国、中亚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和中亚最明确的官方交往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9年,被匈奴人抓获的张骞成功逃脱,辗转来到大月氏国,此时大月氏刚征服了大夏(巴克特里亚希腊王国),建立了贵霜帝国。大月氏人不想和汉朝结盟,所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任务失败。但张骞在贵霜帝国看到了产自中国的蜀布。由此可见,中亚和中国是有民间流通的。

此后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并派副使分别前往中亚各地,甚至到了身毒(印度)。此后中亚诸国纷纷派使者来华,为了接待他们,汉朝在酒泉设置了专门招待所。据《史记》所说,通过互派使者,汉朝和中亚的贸易也建立起来;双方派遣使者人数少则百人,多则几百人,中国方面带去丝绸、茶叶,中亚则带来他们的特产,包括汗血马。许多中国内地没有的作物,也在张骞出使后出现在内地,包括葡萄、核桃(胡桃)、黄瓜(胡瓜)、胡葱、苜蓿、石榴等今天常见的水果蔬菜。

在匈奴的张骞

到东汉时期,按照《后汉书》所说,西域都护府麾下西域五十余国纷纷“内属”朝贡,十分恭顺。只因班超破焉耆,震慑了西方,乃至“条枝、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条枝、安息就是中亚国家,他们不归汉朝西域都护府管辖,但他们依然选择向中国派遣使者,可见双方关系不曾断绝。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入华。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却通过中亚传入新疆,然后再由新疆传入内地,新疆就曾被称为千里佛国。最著名的两位来华传教僧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就是中亚人。

安世高,是安息国王子,148年来华传教,所传经文为小乘佛教,他被认为是中国佛教史上禅观学的创始人。支娄迦谶,是月氏人,在东汉桓帝时来华传教,其翻译书目皆为大乘佛教,是第一个系统将大乘佛教引入中国的人。

中国最早的寺庙汉代白马寺

三、唐宋时期与中亚的交往

唐代武德充沛,在西域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将中亚部分地区纳入中央管辖。唐朝在中亚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州县,如安西都护府麾下有大宛都督府(治所乌斯别克斯坦塔什干)、唐居都督府(治所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休循州都督府(治所费尔干纳)、南谧州(治所模安)、贵霜州、安西州等等。北庭都护府麾下有千泉都督府、俱兰都督府、碎叶州,这些地方就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先祖,就曾活动于碎叶。而唐朝和大食爆发的怛罗斯之战,也以中亚为战场。虽然中亚在地图上被划入唐朝版图,但唐朝实际无力控制这些地方,只能通过册封当地首领的方式,进行间接控制,所以中亚这些地方有巨大的独立性。

唐安西都护府地图

到了宋辽金元时期,金国崛起,1125年辽朝覆灭,同年辽朝宗室耶律大石西走。此时的辽人在礼仪、制度、文化、思想方面除保留少部分契丹习俗外,已经基本汉化。耶律大石的西征,使得广大中亚地区都成了西辽领土(这些领土分西辽帝国直辖和藩属国),中华文化得以以大水漫灌的方式进入中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对中亚都产生了影响。

耶律大石本身是进士出身,曾任辽朝翰林,其汉学功底极其深厚,所以西辽的治理模式,基本是以儒家思想为骨干,杂糅契丹旧俗、中亚习俗,以儒家轻徭薄赋为核心,又以羁縻、藩属为辅助,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耶律大石没有灭绝中亚国家的本土传统文化,而是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尊重其习俗,就是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耶律大石200人西走,最后却成了中亚霸主,在1132年正式建立西辽帝国。

耶律大石

而蒙古帝国建立后,三次西征,灭亡了中亚、西亚、东欧多国,建立了四大汗国,其中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都有领土在中亚。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统一中国本部后,四大汗国基本脱离了中央掌控,但名义上双方还维持着宗藩关系。作为蒙古帝国子孙,包括元在内的五国统治阶级,有些想法居然出奇一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大修驿道。

五国以各自国家首都为核心,修筑通往各地的驿道。北京在西域(新疆)设置急递铺,相当于中国邮政特快专递,用以传递元朝和三国之间的文书。1281年,忽必烈建立了自窝阔台汗国—晋北—太和岭—别失八里的驿道。由此,元朝和三大汗国之间的官道交通完全连接起来,中西之间的道路畅通无阻,丝路更加繁荣。

四、明清时期与中亚的交流

1368年明朝建立,几乎与此同时,中亚地区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其国度武德充沛,统一了中亚并占领了北印度。巧合的是,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继位,结果被四叔朱棣夺了权;而帖木儿帝国也上演了一样的剧情。

帖木儿曾向明朝朝贡,“洪武二十年九月(1387年),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刺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自是频岁贡马驼”。但他朝贡是假,打探虚实才是真。《中亚通史》就说,在1395年帖木儿统一中亚诸国后,就开始对大明露出獠牙,他阻塞商队,多次扣押明朝交涉使节,更是在1404年发兵20万,号称80万,要东征中国。当时的朱棣一度很紧张,都做好了西域全部沦陷,在玉门关决战的打算。但帖木儿死在了东征途中,死前传位给孙子哈里勒,然后引发帖木儿帝国权力斗争,最后其四叔沙哈鲁“靖难”成功,可帖木儿帝国也自此衰弱了。

此后中亚再度分裂,为了在乱局中占据优势,中亚诸国纷纷来华朝贡贸易,中亚向中国输出马匹,中国则回赐金银、瓷器、丝绸等。

帖木儿帝国骑兵

清朝开国后,直辖新疆,中国和中亚的往来更加密切了。双方主要以朝贡方式进行交往。比如乾隆1757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阿睦尔撒纳可是新疆、中亚一霸,他的灭亡震慑了中亚诸国,所以诸国主动来到清军营帐表示归顺,其表文写道“哈萨克小汗臣阿布贲谨奏中国大皇帝御前”,辞令十分谦卑。

乾隆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可是,到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和沙俄势力进入中亚,中亚诸国开始脱离中国。至19世纪中期,沙俄开始直接占领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草原、浩罕国,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勒索了中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至此沙俄在中亚的领土连成一片,直接和中国接壤。至19世纪末,中亚已经完全为沙俄占领。

文史君说

纵观千年古代史,中国和中亚五国之间存在过战争和摩擦,但和平和交流始终是主流。中国和中亚之间的文明交流是相互的,今天中国许多常见的作物就是源自中亚,今天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经中亚传播至中国,而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也曾传向中亚,双方是维持了千年友谊的朋友。今天,总书记主持中国—中亚峰会,是对双方友谊的再一次提升。

参考文献

赵晓佳:《中国与中亚的友好交流研究》,中央民大博士论文,2011年。

朱峰、刘永萍:《新思路新友谊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之间青年交流新篇章》,《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9年第9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0 阅读:24

龙志风我的历史很漫长

简介:说你喜欢的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