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忽必烈眼中的能臣,文人口中的奸相,他这一生到底如何?

时光旧梦浅 2024-12-28 09:12:57

在风雨飘摇的大宋末年,他为何被忽必烈称赞,却让后人唾骂?

南宋末年,贾似道这个名字,几乎成了奸臣的代名词。

一个人能被当时的皇帝封为“肱股之臣”,却在后世被骂得狗血淋头,这是怎样一种矛盾的存在?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在《宋史》中被批得体无完肤的人,竟得到了蒙古帝国的领袖忽必烈的高度评价。

一个被蒙古人赞赏的大宋权臣,他到底做了什么,又错在了哪里?

大宋的“权臣时代”

说到宋朝,重文轻武是它的标签。

从北宋到南宋,文人掌权,武人受制,这种局面几乎贯穿始终。

而一个奇怪现象是,宋朝的“权臣”特别多。

相比其他朝代,宋朝并没有太多幼帝继位或宦官乱政的情况,可即便如此,像蔡京、秦桧、史弥远这样的权臣层出不穷。

贾似道,正是这个权臣时代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贾似道入仕靠的是他的姐姐贾贵妃。

姐姐在宫中受宠,他自然也得到了宋理宗的青睐。

可最初的贾似道,并不是那个人人喊打的“奸相”。

他年轻时放荡不羁,甚至因为太过张扬,被宋理宗发配到偏远地方做官。

偏偏是在地方任上的这些年,他让人看到了不同的一面。

他治理地方,尤其是财政问题上,有一套自己的硬手段。

南宋财政长期入不敷出,贾似道却用强硬的管理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

这些成绩让宋理宗重新刮目相看,逐步将他提拔到朝廷的核心层。

但是,权力是一柄双刃剑。

从地方官到权臣,贾似道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

一场博弈:贾似道与蒙古铁骑

南宋末年的内忧外患,最让人头疼的无疑是来自北方的蒙古威胁。

蒙古军队的战斗力有多强,宋朝将士心里都清楚。

可偏偏就在这种局势下,贾似道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时蒙古大军一路南下,攻势迅猛,直逼鄂州(今湖北武汉)。

面对蒙古人的铁骑,整个南宋朝廷一片慌乱。

此时的贾似道临危受命,带兵前往前线。

他在鄂州组织防御,用尽各种手段死守城池,最终成功阻止了蒙古军的进一步南侵。

可以说,这场战役是南宋末期少数几次能拿得出手的胜利。

贾似道因此名声大噪,甚至得到了忽必烈的称赞。

但这场胜利的背后,也埋下了隐患。

贾似道的防守策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谈判和妥协。

他在战后选择了向蒙古人遣使议和,用重金换取暂时的和平。

这一做法在当时让朝廷松了口气,却也让许多将领对他心生不满。

更重要的是,贾似道在朝廷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他从此成了宋理宗最信任的“心腹”。

从改革者到“奸臣”

贾似道的权力达到巅峰时,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试图挽救摇摇欲坠的南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公田法”。

当时南宋财政困难,军费匮乏,地主和官僚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导致国家税收入不敷出。

贾似道推出公田法,要求地方官府将地方豪强侵占的土地收归国有,增加税收来源。

这一改革刚开始时,确实缓解了前线的粮草问题。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贾似道的手段过于强硬,他动辄以斩杀威胁那些反对者,甚至不惜和地方势力撕破脸。

这让他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地主阶级和官僚集团的共同敌人。

公田法最终因阻力过大而被废除,而贾似道的威望也因此大打折扣。

他的严苛手段不仅仅让自己陷入孤立,也为后人留下了“酷吏”的骂名。

如果从南宋的现实来看,他的做法真的是错的吗?当时的南宋,如果没有公田法,这个国家恐怕连最后的几年都熬不过去。

贾似道确实得罪了人,但正因为他的存在,南宋才没有更早崩盘。

投降外交:历史骂名的起点

人们对贾似道的骂声,更多来源于他在南宋末期的“投降外交”。

宋理宗去世后,宋度宗继位,这位新皇帝完全依赖于贾似道。

贾似道在朝廷中权倾朝野,但面对蒙古人的步步紧逼,他却选择了消极应对。

襄阳之战,是南宋灭亡的转折点。

当时蒙古军围攻襄阳长达数年,贾似道作为南宋的最高决策者,却迟迟没有派遣足够的援军。

襄阳失守后,南宋的防线彻底崩溃,蒙古大军南下直指临安。

而贾似道并没有选择殊死一搏,而是主张议和。

这一行为,让后人将南宋的灭亡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说到底,南宋的灭亡真是他的责任吗?从史料来看,南宋的积弱并非一朝一夕,蒙古帝国的强大也不是靠一个人就能阻挡的。

贾似道的“投降外交”,或许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贾似道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争议。

他年轻时是个不羁的少年,后来靠战功崭露头角,又因改革得罪权贵,最终因不抵抗政策背上了千古骂名。

有人说,他是南宋灭亡的罪人,也有人说,他不过是南宋末期的“背锅侠”。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宽一点,会发现贾似道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的胜利和失败,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南宋积重难返的大环境使然。

他身上那些矛盾的标签,正是大宋王朝最后岁月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贾似道既是英雄,也是奸臣。

他的功过,或许只能交给后人慢慢评判了。

1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