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即将访华之际,彭博社一篇“建议”中国最好听听布林肯要说什么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不仅自夸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甚至带有威胁意味地暗示中国如果不听从美国的“建议”,就将面临毁灭。然而,时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篇文章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胁迫”,作者缺乏基本的历史和地理常识。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论调完全曲解了中美关系的现实。事实究竟如何?究竟是谁真正面临“不让步就毁灭”的困境?
美国以前那可真是全球的霸主,军事和经济实力那叫一个强。可现在,尤其在亚太这地方,它那优势感觉是越来越不明显了。2022年6月,《纽约时报》还专门写了篇文章说,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优势正在减弱呢。
最近啊,中国战机和澳大利亚侦察机在南海那块儿来了一次近距离飞行,这事儿让不少人觉得中国在军事上越来越有底气了。反观美国,因为预算不够、内部意见不统一啊,再加上对中国的策略没个明确的方向,感觉应对中国的崛起有点力不从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实力、装备先进,信心也越来越足。这样一来,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威慑就不那么管用了。为了改变这个局面,美国国防部一方面加大了对人工智能、天基系统等高科技的投资,希望能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占上风;另一方面,他们还打算在亚太地区增加军事部署。
一些美国专家认为,美军“分散于全球”的部署模式面对中国集中于周边的军事力量显得力不从心,尤其考虑到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海军、亚洲最大的空军以及强大的导弹库。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美实力对比的变化愈发明显,美国的战略也不得不随之调整。2025年1月,《北晚在线》就指出,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已经开始从追求霸权转向“分散生存”。《南华早报》也报道称,五角大楼正在将亚太战略从霸权转向“灵活作战部署”和“扩大机动性”。
这意味着美军将尝试分散部署,避免在潜在冲突中被“一锅端”。
美国的战略退却这种战略调整本身就是一种让步。正如澳大利亚智库洛伊研究所国际安全项目主任萨姆·罗杰文所言,美国强调生存是因为其在亚洲的军事存在是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下来”,而不是为了赢得战争。美国五角大楼也不得不承认,中国解放军如今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其多军种联合行动能力、先进的指挥控制、情报监视以及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都不可小觑。
2019年,世界银行的数据一出来,大家就看到了,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美国,我们成了全球制造业老大,这可不是一年两年了,好多年都稳坐这个位置,是全球工业增长的大动力。
此消彼长的实力对比反观美国,则面临着严重的“去工业化”问题。尽管美国政府一直强调“再工业化”,但这一趋势难以逆转。2023年9月,《环球时报》在评论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大罢工时就指出,美国“去工业化”趋势难改。历史上,美国“去工业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大罢工,例如1986年至1987年USX公司钢铁工人持续数月的罢工,就标志着美国“去工业化”问题日益严重。
而“去工业化”又对美国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现状,美国需要解决一系列复杂的国内问题,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彭博社的文章预设了中国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听从美国的“建议”,要么面临毁灭。然而,现实的走向却恰恰相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从霸权转向“分散生存”,本身就表明了其对自身实力和未来走向的担忧。
美国得好好想想怎么调整对中国的策略,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能跟中国闹翻。这可是关键问题啊。那你说说,中美关系将来会怎么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