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鳄娱海棠
编辑 |鳄娱海棠
前言图片来自网络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防汛抗洪方面,不同国家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应对能力和治理水平。
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遭遇的特大暴雨灾害,不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更揭示了欧美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诸多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为什么中国年年防汛,而欧美国家却似乎对此并不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
西班牙暴雨灾害:一场可以避免的悲剧
2024年10月29,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据气象部门统计,短短8小时内的降雨量就达到了该地区年降雨量的总和。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了超过200人遇难,数十人失踪,成为西班牙近年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洪水肆虐下的巴伦西亚街道被彻底淹没,许多民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洪水冲走,汽车被水流卷走,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场灾难中,最令人痛心的是地方政府的消极应对,虽然西班牙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橙色预警,但巴伦西亚地区政府却严重低估了暴雨的威力。
图片来自网络
在暴雨来临当天,地方政府仍然错误地判断“雨水会在下午6点减弱”,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直接导致了民众放松警惕。
直到晚上8点,当洪水已经漫过街道时,政府才首次发出手机预警,但为时已晚。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西班牙的防洪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虽然在上世纪佛朗哥统治时期,西班牙曾在马德里等内陆城市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如著名的伯纳乌球场地下的蓄水设施。
图片来自网络
但在加泰罗尼亚和巴伦西亚等地区,由于与中央政府的政治矛盾,这些地区长期拒绝新建水利设施。
甚至在21世纪初西班牙推行国家水文计划(PHN)时,这些地区也选择了置身事外。这种政治分歧最终演变成了严重的民生灾难。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防汛经验:未雨绸缪的典范相比之下,中国在防汛抗洪方面的表现则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防汛体系,每年汛期来临前都会进行周密部署。
各级政府都设有防汛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防汛工作,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专业的防汛抢险队伍,配备了先进的救援设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展开救援。
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来,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水利工程,形成了以大江大河为骨架,以中小河流为支撑的防洪工程体系。
从三峡大坝到南水北调工程,再到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中国在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都远超欧美国家,这些工程不仅有效控制了洪水,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在防汛抗洪中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卫星遥感、气象雷达、水文监测站等先进设备构成了全方位的监测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灾害预警更加精准,应急响应更加及时。这种科技驱动的防汛模式,大大提高了防灾减灾的效率。
中国的防汛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每当发生洪涝灾害,都能看到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感人场面。
这种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群众基础,是中国防汛抗洪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图片来自网络
反观欧美国家,其防汛体系存在明显缺陷。普遍奉行“小政府”理念的欧美国家,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往往力不从心。
政府职能的限制使得它们难以像中国那样,在灾害来临前进行大规模的动员和准备工作,同时,地方政府的自主权过大,也导致了防灾抗灾工作难以统一协调。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欧美国家与中国相比明显滞后,虽然这些国家的城市建设整体水平较高,但在防洪排涝方面的投入却明显不足。
图片来自网络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仍然使用几十年前的标准,难以应对当前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
预警机制的不完善也是欧美国家防汛工作的一大短板。
以西班牙此次暴雨为例,虽然有预警信息,但信息传递不及时,且缺乏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这与中国建立的完善的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体系形成了鲜明对比。
图片来自网络
欧美防灾体系的缺陷与反思西班牙的这场暴雨灾害,不仅揭示了欧美国家在防汛抗洪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为全球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它提醒我们,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中国在防汛抗洪方面积累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这场灾害也凸显了加强公众防灾教育的重要性。许多民众因缺乏应对知识而陷入危险。
图片来自网络
各国政府应重视这一点,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全民参与度。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将更加频繁,各国都需要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图片来自网络
科技创新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从更精准的气象预报到更智能的防洪系统,再到更高效的救援装备,科技进步将为人类应对自然灾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防汛抗洪不应仅仅是应对灾害的被动措施,而应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发展清洁能源、保护森林和湿地、推广节水技术等,都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洪涝灾害的风险。
图片来自网络
这需要各国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采取更加长远的眼光,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方面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气候变化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单一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共享水文数据,协调防洪调度,将成为全球防汛工作的新趋势。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的防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同时中国也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城市规划方面,未来需要更多地考虑气候适应性。传统的城市规划可能无法应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
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改善排水系统、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建筑抗灾能力等。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城市洪涝,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始推行“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设施,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排水效率。这种做法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防灾能力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社会公平问题。西班牙暴雨灾害中,弱势群体往往遭受更大的损失。
图片来自网络
这提醒我们,在制定防灾政策和实施救援行动时,要确保所有人都能得到适当的保护,特别是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防汛工作将更加智能化。智慧防汛系统将能够更精准地预测洪水,自动调度水利设施,甚至实现无人化的堤防巡查和险情处置。
图片来自网络
各国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推动防汛技术的革新,同时,公众参与防汛工作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通过手机App报告险情、参与在线防汛培训、组织网络志愿者等,都将成为未来防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防汛抗洪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改进。
图片来自网络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防汛抗洪工作需要全球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需要科技创新和传统智慧的结合,更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
西班牙的这场暴雨灾害,不仅是一次惨痛的教训,更是一次警醒。它提醒我们,在应对自然灾害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侥幸。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的防汛经验证明,只有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防灾体系,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
欧美国家需要反思自身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不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机制,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这也是一个契机,促使全球各国重新审视自身的防灾策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国家像中国一样,将防汛抗洪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
结语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代,防汛抗洪不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单独任务,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共进,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加强合作,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进步,为全人类创造一个更安全、更美好的家园。
这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
参考信源:2024-11-3 齐鲁壹点 8小时内下完1年的雨!汽车如浮萍被冲走,西班牙遭遇世纪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