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输出,终于来到了“中场时刻”

令狐伯光 2024-08-06 22:09:40

文|令狐伯光

2024年以来,这个144小时过境免签带来的种种信息,我相信大家已经看到很多。网络上各种解读也有,我个人作为一个娱乐号,也不写那些复杂的,这其实就是文化输出啊,而且是一次比较好的文化交流范本。

国内以前说到文化输出,官方那边就是让外国人学中文,看大熊猫,包饺子,听京剧那些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而民间网友就批判这些东西,觉得看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和动画才是王道。

现在来看,大家都有点极端了,其实这两种方向都不能说错,但真正的文化输出:是对于现代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前八九十年代时,西方以及日本影视文化确实强,但对我国最强的文化输出其实是不经意间露出来的普通人生活水平,而且这个“不经意”是真的不经意,不带任何刻意的。因为对那时候的他们而言,比如说日本发达的自动售货机、繁荣的街道、便捷的新干线、良好的治安有什么好宣传的。

自己每天都看腻了,但对那时候的我们而言,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心灵冲击。到了现在,形势逆转,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成了他们不可想象的美好。

不是文化输出,胜似文化输出?144小时过镜免签确实不错

这个有关"144小时免签政策”的自媒体下面评论总会看到这句话。不知哪里传过来的,过境免签政策:最早是2013年长三角的一些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向上面申请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015年上海延长到144小时。

2017年过境免签的城市逐渐扩大。而霍启刚首次履职全国政协委员是2018年。到2019年国内主要的有国际航班的空港城市已对53个国家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024年“免签”这个话题比较火的的原因,是扩大开放了关于入境免签的政策,对全球一些主要国家公民入境实行15天免签政策。“China Travel”这个话题之所以火起来跟144免签没有太大关系,我没有去看YouTube和tiktok。

但是从去年开始国内很多自媒体就比较多转载YouTube和tiktok的视频了。最早是一些印度博主,在中国旅游发一些对比印度和中国的视频,印度网民发现原来中国比印度发达,上海比孟买更先进让很多印度人破防,赚了很多流量,然后吸引更多印度博主来中国拍VLOG赚流量。也有少数欧美的博主发中国旅游视频,把中国的优点和欧美的缺点夸大对比,反正争论越大,流量也越多。

我觉得之所以这么多自媒体扎堆来中国赚流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到了一个爆发期。外国媒体再怎么抹黑也挡不住中国的光芒,就像一个弹簧,压的越厉害,反弹就越猛,新冠疫情,之前各种官方性的抹黑.......然而在国外因为疫情水深火热时,而国内一片祥和。

这种强烈对比引起了一些视频博主的关注,这两年中国的高铁(印尼高铁开通),中国的电动车(比亚迪为代表),中国的航母,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月球探测器....这些耀眼光芒外媒越抹黑越会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强烈好奇,让闻着“流量”味道的自媒体趋之若鹜。

”China Travel”之所以火的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自身的发展,二是视频自媒体的推波助澜。144小时过境免签的作用被夸大了,144小时7天时间能干个啥呢?而最先带火”China Travel”的印度博主们并不在144小时过境免签的国家之列就说明问题。

中国文化输出,终于来到了“中场时刻”

注意,如果大家有注意的话,现在中国文化输出除了外国自媒体来中国旅游,各种自媒体传功的现代生活,以前古装剧就不提了,现在中国的汉服,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各种传统文化也开始在国外走红。

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里去。

如果说自媒体和短视频是现代生活,这个汉服和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过去了。

我觉得汉服当初全面退出历史,原因是清朝政权侵占对于文化全面改造运动(赤裸裸的血腥运动),清末、民国的民族存亡危机又催生五四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改造、批判、以及批倒批臭的从上到下的全民运动。

这一点连汉字都差点被废了,更不用提已经灭亡三百年的衣冠文化了。

从大的世界发展,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式,新中国以来的国际共运折戟沉沙(连带运动最末的文化审美成为了历史),我一直觉得那个年代太特殊,和苏联学习欧洲又自我革新创造新文化不同(没有中国的自我否定)。

俄罗斯可以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苏联否定,但文化审美仍然是一脉相承的。

新中国那个年代就很特殊,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军事力量非常强大。精神文化因为重整山河有一定塑造,但到现在嘛,深层次文化传承除了五四以来的自我反思。

这个流行文化——文化审美——文化活动——文化生活等等层面,你倒不能说是毫无影响,但确实非常特殊。这两年中国年轻人在富裕起来(市场经济)+现实层面诉求追溯新中国时代(公平正义)+国家、民族、文化自信选择了传统文化。

大概还是新中国前三十年时代太特殊了,其它方面都强唯独经济和物质层面匮乏(文化带动过一波)。但新时代物质经济决定精神建筑的时候,至少对于“审美”定义终究没有干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这种情况下未来无论是对抗还是赢了,都不太可能全面转向可能,除非像之前两次输了。

我预感未来十年二十年不管是对抗还是赢了,中国人在世界上会呈现一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制度和意识形态)+我们是唯一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化形象)+我们也是现代化新先驱(信不信由你)

中国文化输出,刚步入中场,那么终场是什么?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了,我们还有一条路,看看拿破仑怎么推动法语和法国制度的。说白了,破除英语霸权,让中文成为世界语言才是中文歌真正流行世界的第一步,但文化战争还是得打,一个让他们稍微自乱阵脚的抖音就能被这样封杀,可见他们真的是抱着打仗的心态来的。

文艺从来都不只是一个产业,它太复杂了。经常有人提文化输出,却鲜有人明白什么是输出,输出不是要你简单的出口出去。你自身形成强大的体系,足够厚重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与时俱进的文化产品,自然就有大量的受众。

大家搞清楚做这个行动的出发点是什么,立足点是什么,就像国足一样,你自身联赛做强了,青训做好了,你还怕没人来踢球吗?你还需要高薪请外教吗?就像敦煌文化、先秦文化这些东西,老外自己就会去研究,不用你推广,因为它们足够强大。

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很多文化产品,它很弱,它吸引不了人,不仅如此,这些利益代表还排斥竞争,不愿意接纳草根的声音,却要做出一副接地气的姿态,恶心,恶心啊,恶心。

从我个人身边环境来看,现在的青年一代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有热爱,缺的是这类元素在物品(服装、饰品、装饰等)上的优质呈现。个人认为这里面有很大的潜能,待大家去探索和开发。

元宵节出门,路上有很多好看的花灯,也有较多青年穿着古风出门,男女都有。学校里也看到过穿东北花棉袄的男同学女同学。我自己也认为,中国人骨子里是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现在精神层面开始丰富,这些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缺的是什么呢?东西。虽然市面上存在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服装、饰品、生活用品等,但依然停留在模仿复刻原来的基础上,缺乏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没有对文化的理解也就形成不了一种流行。

物件是带有精神寓意或用来体现精神风骨的,尤其中国传统文化,你画一个龙绣一朵花,若是模仿博物馆里的图案,但是体会不出龙与龙的不同,花与不花的不同,绣在棉质衣服和丝绸上有何不同,你的设计就缺乏内涵,空洞的东西当然俗气。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点都不俗气,大雅大俗。

当前的古风也不太令人满意,没有开发出符合现代人气质的样式,比如日常也能穿的旗袍或新中式(目前也有,但不尽如人意)。

我认为原因在于认知底蕴或许还比较缺乏,设计还浮于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的时尚不同,她需要对中国哲学或历史有较深的领悟,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的气质,挖掘出中国文化里的独特美学与气质,运用到现在的生活里,或许才能灵活运用中国元素去设计出属于中国的性感、雅致、温柔、英气、潇洒、自由、舒适。

到时候,我们也能如法式风一样,我们的新中式风,也可以有我们当代的气质展现出来。如果物品够优秀,是不缺乏市场的,何况在现在青年的一代的热爱,你只要稍微有点诚意,本土的支持者不会少。

我期待着,也相信遍布全国各领域的新中式风,会出现的。就如曾经的魏晋风、唐装、明制汉服......会有一个新时代的中式潮流与时尚,淋漓尽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近代不屈精神,以及中国现代化精神面貌的时代。

1 阅读:57

令狐伯光

简介: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