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惦记徐达十岁女儿被拒,彻夜长谈后,徐达跪地痛哭:臣愿意

浅酌清酒忆流年 2024-12-13 10:58:17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看似功成名就,但内心却始终有一桩心事难了。这一日,他在西华门外遇见心腹大将徐达,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便说到了徐达那个年仅十岁的女儿徐妙云。朱元璋突然话锋一转,说起了自己的四儿子朱棣,言语间颇有深意。徐达听出了朱元璋的心思,面色立刻变得凝重起来。这一夜,朱元璋与徐达在宫中彻夜长谈,最终徐达跪地痛哭,说出了"臣愿意"三个字。究竟是什么样的对话,让这位开国元勋如此动容?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将门虎女 徐妙云

洪武元年春,南京城内一处宅院传出婴儿啼哭声,徐达的长女徐妙云降生了。这一天,徐达正在演武场训练将士,听闻喜讯后立即赶回府中。

门外,朱元璋早已等候多时。看着襁褓中的女婴,朱元璋笑着说道:"徐兄,这丫头生得好啊,眉眼间透着英气!"徐达闻言,抱着女儿的手不禁紧了紧。

徐妙云自小便显露出非凡天赋。三岁能背诗文,五岁便能对答如流。一日,徐达府上来了位教书先生,本想教导徐家的男孩读书。不料小小年纪的徐妙云竟在一旁听得入神,先生随口考问,她对答如流,连先生都啧啧称奇。

从那以后,徐达便请来了专门的女先生教导女儿。徐妙云天资过人,过目不忘。一次,她随父亲参加宫中宴会,有位大臣考校她经典,徐妙云不假思索便能背诵全文,连朱元璋都连连点头。

然而,徐达并未让女儿只做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闺阁才女。七岁那年,徐达亲自教导女儿骑射。一开始,徐妙云总是摔得浑身是伤,但她从不叫苦叫累。不出半年,便能骑马如飞。

九岁时,徐达带她去军营观看演武。众将士列阵操演,徐妙云竟能一眼看出阵法破绽。徐达大为惊喜,从此便让她旁听军事会议。小小年纪的徐妙云时常能提出独到见解,令在场将领刮目相看。

洪武三年冬,北方突发边患。徐达领军出征前,特意带着徐妙云去校场观看士兵操练。谁知这一去,徐妙云竟跟着操练了起来。她虽年纪尚小,但动作干脆利落,丝毫不输给成年男子。

一日,有将领献上一把小巧的长剑,这把剑是专门为徐妙云打造的。徐达见状,不禁感慨:"我徐达膝下虽无子,却得此女,足矣!"这句话很快传遍了军营,将士们纷纷称赞徐家的这位"将门虎女"。

十岁那年,徐妙云第一次随军出征。虽然她并未上阵杀敌,但每天都跟着父亲观察战局,研究地形。一次偶然机会,她发现敌军粮道的破绽,献计父亲,一举断了敌军后路。这一仗打得漂亮,连朱元璋都亲自下诏嘉奖。

就在这时,朱元璋突然对徐达提出了那个让他彻夜难眠的请求。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面对自己的结拜兄长,第一次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二、天赐良缘还是权力博弈

洪武三年那个深秋的夜晚,朱元璋在西花厅摆下家宴,特意宣徐达入宫赴宴。酒过三巡,朱元璋突然说起自己的四子朱棣:"老徐啊,你可知道我这四子生得如何?"

徐达放下酒杯,恭敬回答:"殿下天资聪颖,武艺过人。"朱元璋连连点头,又道:"听说你那女儿徐妙云也是个难得的奇女子?"

话题转向徐妙云,徐达的神情立刻警觉起来。朱元璋却像没注意到一般,继续说道:"前些日子马皇后还在提起,说你这女儿不但通晓诗书,骑射功夫也是一等一的好。"

这番话说完,殿内一时陷入沉默。徐达握着酒杯的手微微发紧,他已经听出了朱元璋的言外之意。

其实早在两年前,马皇后就曾派心腹去徐府探访过徐妙云。那时徐妙云年仅八岁,就能对答如流,谈吐不凡。马皇后听完回报后,便开始暗中关注这个女孩。

这一晚的家宴并非偶然。朱元璋此前已经派人私下打探过徐达的态度。徐达是开国元勋,又与朱元璋有结拜之谊。若能促成这门亲事,不但能巩固皇权,更能安抚功臣集团。

酒过半酣,朱元璋终于说出了真实意图:"老徐,不如让妙云与棣儿结为秦晋之好如何?"

徐达沉默良久,终于开口:"陛下,臣有一言,还请恕臣直言。"朱元璋放下酒杯,正色道:"但说无妨。"

"臣女年幼,恐配不上殿下。再者,臣担心此事会招来非议,说臣妄图高攀龙体。"徐达的语气格外凝重。

朱元璋闻言大笑:"你我是何等关系?当年在濠州同生共死之时,谁敢说三道四?再者,马皇后已经相中了妙云,愿意亲自教导她宫中礼仪。"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道出了朱元璋的深意。这既是一场权力的博弈,也是对徐达的笼络与褒奖。

当夜,徐达跪地叩首,终于应下了这门亲事。朱元璋大喜,立即命人取出早已备好的聘礼。原来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筹划之中。

第二天,马皇后便派人到徐府,接徐妙云入宫学习。从此,徐妙云在白天跟随师傅研习经典,晚上则由马皇后亲自教导后宫礼仪。

马皇后对徐妙云格外用心,不仅教她诗书礼仪,还亲授宫廷典故、为人处世之道。短短几个月内,徐妙云的举止言谈更显端庄大方。

然而,这场看似完美的政治联姻背后,却暗藏着更深的算计。朱元璋不仅是在为儿子择偶,更是在为未来的朝局布局...

三、父女情深的考验

自徐妙云入宫学习后,徐达每日都要派人送来新鲜的点心和书籍。这位威震四方的大将,对女儿的关爱之情展露无遗。一次,徐妙云在宫中生了场小病,徐达竟连夜赶到宫门外守候,直到听闻女儿痊愈才离开。

徐达对女儿的教育别具一格。洪武四年春,徐达特意在府中开辟了一处练武场,每逢休沐日便亲自教导女儿骑射。有一次,徐妙云从马上摔下来,膝盖磕破了皮。徐达看也不看,只说了句:"将门之女,连这点痛都受不了?"徐妙云立即咬牙爬起,重新翻身上马。

朱元璋对这对父女颇为关注,曾三次试探徐达的态度。第一次是在演武场上,朱元璋突然问徐达:"你说妙云这丫头,是不是该给她寻个好人家了?"徐达只是淡淡地说:"臣女年幼,还需多加管教。"

第二次试探发生在一次军事会议后。朱元璋提起自己的几个儿子,特意在朱棣身上多说了几句,又暗示徐达可以考虑结为儿女亲家。徐达这次直接回答:"陛下,臣不敢高攀。"

第三次是在徐妙云十岁生辰那天。朱元璋破例允许徐达带女儿入宫赴宴,席间不断称赞徐妙云的才学与气度。马皇后也亲自为徐妙云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寿礼——一本宫廷礼仪手册。徐达见状,知道躲不过了。

就在这一年的深秋,徐达突然病倒了。病榻前,他将徐妙云唤到跟前,说出了一番令人动容的话:"为父一生戎马,本想让你继承家业。如今朝廷看中了你,这是你的福分,也是徐家的福分。"

徐妙云跪在床前,泪水簌簌落下。徐达强撑着坐起来,取出一个红木匣子:"这是为父多年来收集的兵书,本想等你大些再传给你。如今看来,也该提前交给你了。"

这个红木匣子里装的不仅是兵书,更有徐达平生所学。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字里行间透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

洪武五年初,徐达的病情好转后,终于在朱元璋的再三催促下,正式应下了这门亲事。当晚,徐达独自在书房待到天明,而徐妙云则在自己的闺房中将父亲的兵书翻了一遍又一遍。

这一年冬天,朱元璋破天荒地允许徐达告假在家休养。徐达便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每天清晨,父女俩都要在演武场上练上两个时辰的功夫。夜晚,则在灯下研读兵书,探讨韬略...

四、燕王妃的传奇人生

洪武九年春,朱棣与徐妙云完婚。婚后不久,朱元璋便下旨命朱棣赴北平就藩。当时北平地处边陲,环境艰苦,朝中不少大臣都劝说让徐妙云暂留京城。马皇后更是亲自出面,表示可以让徐妙云继续留在宫中。

然而徐妙云却在当晚收拾行装,第二天一早就随朱棣启程北上。临行前,徐达将那个装满兵书的红木匣子又塞给了女儿:"北疆多事,这些东西或许用得上。"

一路北上,徐妙云每到一处都要细细观察地形,询问当地风土人情。到了北平后,她立即着手整理王府事务,同时暗中派人打探边境军情。

洪武十一年冬,北疆突发警报。一支蒙古骑兵趁夜突袭北平外城。当时朱棣正带兵在外剿匪,城中守军不足千人。危急时刻,徐妙云披甲上阵,亲自登城督战。她站在城头,指挥守军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击退了来犯之敌。

这一战后,徐妙云的军事才能在北平声名鹊起。朱棣每次出征,都会与她商议军情。徐妙云不但能提出精准的战术建议,还能准确预判敌军动向。一次,她仅凭敌军马匹的足迹就推断出对方的兵力部署,让朱棣得以提前布防,挫败了一次大规模的入侵。

洪武十八年,徐达在南京病逝。徐妙云闻讯后,只是默默地在灵前守了三天三夜。此后,她更加专注于军务,经常深夜在书房研究地图和兵书。北平的将士们私下称她为"女军师"。

建文元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之前,他将计划告诉了徐妙云。徐妙云沉默许久,最终说出了八个字:"既然起事,必定成功。"随后,她立即着手部署军需物资,组织后勤补给。

靖难之役期间,徐妙云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她不但帮助朱棣制定了详细的军事计划,还多次提出关键建议。在攻打济南时,是她想出了声东击西的计策;在徐州之战中,又是她提议利用水军偷渡,最终奠定了胜局。

正是在这场持续四年的战事中,徐妙云展现出了她作为将门之女的卓越才能。她既能运筹帷幄,又能临阵指挥。多少次在军帐中,她对着地图指点江山,分析形势;多少个深夜里,她带着亲兵巡视营地,检查防务。

战事期间,朱棣曾问她:"你既是徐帅之女,为何要助我?"徐妙云只说了一句:"既为夫妻,生死与共。"这句话后来传遍了军营,将士们无不为之动容...

五、永乐盛世背后的功臣

永乐元年,朱棣登基称帝,立即封徐妙云为皇后。大臣们都说这是实至名归,毕竟没有徐妙云,就没有后来的永乐大帝。建文帝被推翻后,许多大臣担心会遭到清算,但徐妙云却多次在朱棣面前为这些人求情。

徐妙云入主中宫后,立即着手整顿后宫秩序。她效仿马皇后的做法,亲自教导宫女们读书识字。每逢节日,她都会让人摆下棋局,考校宫女们的才学。渐渐地,后宫蔚然成风,许多宫女都能吟诗作赋。

永乐二年,朱棣决定迁都北京。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徐妙云便主动请缨,负责监督工程进度。她不但仔细核算工程款项,还亲自巡视工地,关心工匠们的生活起居。一次,她发现工匠们吃不饱饭,立即下令改善伙食,并拿出自己的俸禄犒赏工匠。

在徐妙云的督促下,北京城的建设进展神速。她特别关注城防工事,常常带着工部官员实地勘察,提出许多建议。比如,她建议在城墙上增设了暗道,方便守军快速调动;又在城门处设计了多重机关,以防敌军突袭。

永乐四年春,蒙古部落来犯。朱棣亲征在即,徐妙云连夜准备行装,要随军出征。朱棣劝她留守京城,她却说:"臣妾自幼习武,对北疆地形熟悉,还请陛下准许。"最终,朱棣答应让她随军,但只能在大帐中议事,不得上阵。

这一仗打了三个月,徐妙云每天都在军帐中研究地图,为朱棣出谋划策。一次,敌军突然改变进攻方向,众将都感到困惑,只有徐妙云一眼看出敌军意图:"他们是想佯攻正面,实则偷渡右翼河道。"朱棣采纳她的建议,提前布防,一举击溃敌军。

回京后,徐妙云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皇子上。她特别重视太子朱高炽的教育,不仅请来名师教导经史,还亲自为他讲解兵法。每当朱高炽遇到难解的问题,她都会耐心开导,直到他完全明白为止。

永乐五年秋,徐妙云突然染病。她强撑着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直到病重不起。临终前,她将那个装满兵书的红木匣子交给了朱高炽,说道:"这是你外祖父留给我的,如今传给你,望你能善用其中之法,辅佐你父皇治理天下。"

徐妙云驾崩后,朱棣悲痛欲绝,始终没有再立皇后。朝廷追封她为昭圣皇后,庙号昭德,以彰显她对大明王朝的贡献。每年祭祀太庙时,朱棣都会亲自到她的牌位前上香。朝臣们都说,徐妙云不愧是开国元勋之女,她用一生印证了"将门虎女"这个称号。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