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惊现同性表白!"
策划者郭某,一个深谙流量之道的"前新媒体人"。年初失业后,他盯上了短视频这块"肥肉"。试过咖啡馆搭讪、健身房偷拍,效果都不理想。直到某天灵光一现:"要是拍地铁里男男表白..."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视频里深情款款的"同性恋者"郭某,现实中是个妥妥的直男。警方调查发现,他不仅有过多年女友,分手后还一直在相亲。被问及为何要立虚假人设时,他坦言:"现在同性话题容易火啊!"
随着账号爆火,郭某迅速开启变现模式:
建立付费粉丝群,入群费88元
接商业广告,一条报价2万元
开发"同款搭讪课程",售价199元
尝到甜头后,他们变本加厉,甚至策划"地铁求婚""车厢强吻"等更劲爆的内容。直到有受害者忍无可忍报警,这场闹剧才被按下停止键。
【警方重拳出击】这起案件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平台审核形同虚设:明显摆拍的视频为何能轻松过审?
观众猎奇心理作祟:为何越离谱的内容越容易爆火?
法律意识淡薄:多少网红游走在违法边缘而不自知?
中国政法大学李教授指出:"当流量成为唯一标准时,道德和法律就会被抛诸脑后。这需要平台、监管部门和用户共同反思。"
叨叨说: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流量的推手。下次再看到类似猎奇视频时,不妨先问一句:这是真实的记录,还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记住,你的每一次点击,都在为这个网络世界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