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坦克刺客名副其实的“矮脚虎”到底是生不逢时还是设计缺陷

暮鼓晨钟见 2024-10-26 20:12:55

经过了和苏联冬季战争的烽火洗礼之后,芬兰在武器设计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和高效,同样在方案上也大量取用了别国武器的优秀之处,以短时间内制造出来了一大批堪称独当一面的装备,其中就包括了这一种设计蓝本取自日本31式75mm山炮的反坦克炮,这种火炮最大的特点就是炮管位于炮轮轴线上。

这种反坦克炮的设计方案由芬兰工程师 G.唐纳提出,其核心设计理念旨在最大限度地降低炮身轮廓,这一设计重心的考量是基于对战场环境和作战需求的深入分析而得来的。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降低炮身轮廓有助于减少火炮在战场上的暴露面积,从而降低被敌方发现和攻击的风险。这种独特的设计在提高射击稳定性方面成效显著,稳定的射击能够确保炮弹拥有更多的几率命中目标。与此同时,在战场上的隐蔽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研制工作结束之后,这种火炮被正式命名为PstK57/76,针对该型火炮,研究团队还为专门研制了一种特殊的新型弹药。这种弹药是在哈奇开斯5757/58 H 海岸炮的57mm炮弹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弹丸安装在76 K/02野战炮的76mm药筒上,按照最初的设计规划,这种新型弹药的炮口初速预计可达1000米/秒。然而,实际测试中的结果令人惊喜,这种火炮的炮口初速竟然达到了1100 米/秒,这一超出预期的表现,无疑为其在战场上的威力增添了有力的筹码。

时间推移到1943年的中期,这种新型反坦克炮原型炮迎来了首次实弹测试。同年底,该炮的研制工作基本完成,计划投入批量生产,初步总产量设定为200门。但芬兰军方却拒绝装备这种 57mm 反坦克炮,他们认为这玩意儿与德军的 75mm反坦克炮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德军75mm 反坦克炮在射程、穿透力等方面明显具有更出色的表现,使得芬兰军方对自家的57mm反坦克炮失去信心。

于是,设计团队对这种火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进,将火炮的口径修改成了 75mm,身管也增长到了55倍径,并重新命名为“75 K/44”。这一系列的改进是对原有设计的优化和升级,旨在提升火炮的综合作战能力。修改后的反坦克炮终于得到了军方的认可。甚至在投产之前,军方就订购了 150 门,这充分显示了军方对其改进后的性能充满期待。

75 K/44反坦克炮战斗全重不到1500千克,并且还配备了炮口制退器、半自动炮闩、双层炮盾以及风冷装置,这种反坦克炮的威力确实不容小觑。该炮在发射 Pzgr.39 穿甲弹时,炮口初速为 903 米/秒;发射 Pzgr.40 次口径穿甲弹,炮口初速为 1145 米/秒。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这样的速度和威力足以对大部分的主战坦克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这种火炮并非完美无缺,其缺点也较为严重。最主要的就是其自身低矮设计,这一设计在特定的作战场景中带来了诸多限制,这种低矮的设计导致其并不适合在复杂地形中使用,该问题不仅对于火炮在战场上的部署和作战行动造成了阻碍,对于整个的机动运输过程中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芬兰工程师一直无法完成对该炮的改装工作。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技术瓶颈、资源短缺以及战争局势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到了1944年9月的时候,芬兰与苏联签署和平条约后,75 K/44被移交给了苏联一方,但苏联军方也不看好这个低矮的小家伙,据说直接退换给了芬兰。该炮后来又经过了一些优化,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还能见到这种火炮的身影,但是在芬兰军队里装备的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计的地步。

2 阅读:244
评论列表

暮鼓晨钟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