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前几天我和队友在家闲聊时,提到大S的离世。
本以为女儿在一旁专心玩着玩具,不会在意我们的对话。
没想到,她突然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一脸好奇地问:“妈妈,大S是谁呀?她为什么会死呢?”
还没等我回答,她却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你和爸爸也会死吗?死了是不是永远不见了?”
孩子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神里满是疑惑和不安,队友用口型示意我“快哄过去”,我却愣在原地,同时也意识到:
这个关于死亡的话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而我们的回答,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1、死亡,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并非一蹴而就。
年幼时,他们以为死亡就像捉迷藏,躲起来的人终会回来。
5岁前的孩子会对着枯萎的花问“它什么时候再开”,7岁时却可能因为一只死去的蚂蚁整夜难眠。
直到某一天,他们突然意识到死亡是永别,那种震撼不亚于发现圣诞老人并不存在。
当孩子颤抖着问“妈妈会不会死”时,背后藏着两个灵魂拷问:“如果你们不在了,谁来保护我?”以及“如果我消失了,还有人记得我吗?”
这两个问题像两把钥匙,一把打开安全感的大门,一把推开存在感的窗户。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答案,而是确认爱不会随着呼吸停止而消失。

2、避而不谈,实则是对孩子的伤害。
许多父母面对这类死亡话题时,要么慌张地“呸呸呸,童言无忌”,要么编织“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的童话。
其实这些逃避像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地雷——他们从大人闪烁的眼神中嗅到恐惧,却不知恐惧的源头。
我曾见过一个8岁男孩,偶然听到大人说“癌症会死人”,从此每次咳嗽都缩在被窝里发抖。
他不敢告诉父母,因为上一次问“人为什么会死”时,奶奶慌张地往他口袋里塞了块糖说“不许胡说”。
你看,逃避不会消除恐惧,只会让孩子在孤独中放大想象。
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从恐怖片或网络获取扭曲的认知,以为死亡是血腥的惩罚,或是可以逆转的游戏。

3、这么回答,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第一步:用自然现象打底:“你看树叶春天发芽,秋天落下,变成泥土滋养大树。人就像树叶,老了就会离开,但爱会永远留在亲人心里。”
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现象类比死亡,能消除死亡的恐怖滤镜。
当孩子知道死亡和落叶一样是自然规律,就不会把死亡妖魔化成“被怪物抓走”或“做错事的惩罚”。
更重要的是,这个比喻传递了“生命循环”的概念,肉身虽逝,但爱和记忆会像滋养大树的泥土一样延续。
第二步:分年龄段给答案
✓3-5岁:“爸爸妈妈会陪你很久很久,等你长到比现在还高、还要大的时候。”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绝对的安全感。
用具体的成长目标(“长高长大”)替代抽象的时间概念,既满足认知水平,又建立起“现在很安全”的屏障。
就像告诉孩子“天黑前妈妈会回家”,他们需要的是可触摸的承诺。
✓6-10岁:“每个人都会死,但科学家说我们要活到100岁呢!等你100岁时,妈妈都成满脸皱纹的老太太啦!”
此时孩子开始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但尚无时间概念。
用“100岁”具象化生命周期,既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又用夸张的年龄差缓冲冲击。
这相当于给孩子一个“心理降落伞”——知道坠落终会来临,但眼下离地面还很远。
✓10岁以上:“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吃饭、锻炼,珍惜每一天。”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陷入存在主义焦虑。
将死亡与健康习惯绑定,是把哲学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锚点。
就像告诉孩子“船终会靠岸,但我们可以决定航行的风景”,既直面现实,又赋予掌控感。
第三步:建立“爱的联结”
“就算有一天妈妈不在了,你摸摸心跳——这里永远住着妈妈的爱。就像你记得外婆讲的故事一样,你的孩子也会记得你。”
通过生理感受(心跳)和代际传承(故事)具象化“爱的永恒性”。
孩子会明白,死亡无法切断情感的流动——外婆的爱通过妈妈传递给他,未来他也会把这份爱传递给下一代。
这种联结就像家族基因,看不见却真实存在,能有效缓解“被遗忘”的深层恐惧。
写在结尾:
蒙台梭利说:“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当我们坦然谈论死亡,其实是在教孩子,如何敬畏生命,如何珍惜当下,如何延续爱。
所以,如果下次孩子惶恐不安地问起,请轻轻告诉孩子:“死亡是遥远的告别,但妈妈的爱,比天地存在的时间还要长。”
最后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坦诚中理解生命,每位父母都能在死亡叩门前,教会孩子,即使终将告别,我们也要在有限的时光里,种下永不凋零的爱。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