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清朝覆灭的主要原因时,历史学家和公众普遍将责任归咎于慈禧太后。她被视为导致清朝衰败的关键人物。
然而,部分学者持有异议,认为清王朝的覆灭主要归咎于李鸿章。他统领的淮军涌现了一批临阵脱逃的将领,例如叶志超等人,却得到了他的庇护。此外,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一系列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导致国力衰退,大量赔款反而增强了对手的实力。这种此消彼长的局面,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有人认为,清朝的覆灭主要归咎于袁世凯。他被比作现代的曹操,不仅心思缜密,而且手段老练,擅长权谋,极具欺骗性。
然而,作为最具发言权的历史见证者,末代皇帝溥仪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导致清朝覆灭的罪魁祸首并非前文提到的三位人物,而是另有他人。在溥仪看来,真正终结大清王朝的,是一个被历史忽略的关键角色。这一观点与主流历史叙述形成鲜明对比,为我们理解清朝灭亡提供了新的视角。
【溥仪认为,要怪就怪这个人,他正是大清内阁首任总理大臣奕劻。】
1838年3月24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清朝皇室迎来了一个新生命,他就是爱新觉罗·奕劻。
奕劻出身显赫,他的祖父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永璘。永璘共有六个儿子,奕劻是其中第六个儿子绵性的长子。因此,奕劻从小就生活在极其优越的环境中,可谓天生富贵。
起初,奕劻的职位并不高,只是个二等辅国将军。那时候的庆郡王是永璘的第三个儿子绵慜。
绵慜于1836年去世,身后没有子嗣继承爵位。当时永璘的八个儿子中已有五人去世,六子绵性因罪被发配充军。为了延续家族爵位,最初决定由奕劻的弟弟奕彩过继给绵慜。
然而好景不长,奕彩因涉及贿赂行为而触犯律法,最终被剥夺了爵位。
道光帝随后将王位传给了五皇子爱新觉罗·绵悌,但没过多久,绵悌因过失被剥夺了爵位,导致庆亲王的位置无人继承,暂时停止了世袭。
1852年1月,奕劻首次获得贝子的封号。到了1860年,正值咸丰帝三十岁生日,皇帝心情愉悦,便晋升奕劻为贝勒,这是仅次于亲王的第二等爵位。
不出意外的话,他的仕途基本到头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引起了慈禧的注意,人生轨迹就此发生转折。
慈禧还是贵妃那会儿,有一天收到了她弟弟桂祥寄来的一封信。她一看信上的字,写得特别漂亮,线条流畅,看着就让人舒服。这让慈禧很惊讶,因为她记得以前弟弟的字可不怎么样。后来她一问,才知道这信其实是奕劻代笔的。
慈禧并非单纯沉浸于与咸丰的柔情蜜意,她心思缜密,善于谋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奕劻这个名字悄然进入她的视野,被牢牢记住。她的政治敏锐性使她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时刻留意着潜在的关键人物,为日后的权力布局埋下伏笔。
通过细致的观察,她发现奕劻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头脑灵活,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处理事务也十分高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逐渐对这个王爷产生了好感,并开始精心栽培他。
咸丰帝去世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通过辛酉政变成功掌握了朝廷实权,正式进入政治核心。
即便慈禧权势显赫,她也未能完全掌控朝政。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在重大事务上依然拥有发言权,这种分权的局面让慈禧心生不满。她的独裁野心因此受到掣肘,无法随心所欲地施展权术。这种权力制衡的局面,为晚清政局增添了几分复杂性。
尽管心中不满,慈禧也无可奈何,毕竟慈安和奕?已经联手,她难以与之抗衡。然而,1881年慈安去世后,奕?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孤军奋战难以抵挡慈禧的势力,逐渐陷入劣势。
慈禧就像个经验丰富的格斗家,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准备一击制胜,彻底击垮对手,使其再无翻身之日。
1884年,中法战争以清廷失败告终,这一事件让时任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奕訢成为众矢之的。当时朝野上下对战争结果议论纷纷,奕訢作为朝廷重臣,不可避免地成为舆论焦点,面临巨大压力。
慈禧太后抓住机会,撤销了她小叔子及其副手的职务,这一事件被后世称为;。
在甲申政变后,奕劻迅速崛起,掌握了清廷的核心权力。他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全面负责清政府的外交工作。由于功勋卓著,他随后被晋封为庆郡王,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段时期,奕劻在外交领域扮演了关键角色,对清朝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奕劻抓住机会,献上厚礼并极尽逢迎之能事。太后龙颜大悦,当即册封他为庆亲王,使其跻身清廷权力核心。这一晋升标志着奕劻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为其日后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
奕劻的才干远不及恭亲王,他最拿手的本事就是阿谀奉承,这一点与和珅颇为相似。
贪图钱财是谄媚者的共同特征,奕劻也不例外。这类人往往为了利益不择手段,阿谀奉承成为他们获取财富的惯用伎俩。奕劻作为其中一员,同样深谙此道,将讨好上级作为谋取私利的途径。这种行为反映出他贪得无厌的本性,也暴露了当时官场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
和珅为了敛财,大肆贪污受贿,利用职权买卖官职;奕劻则精于此道,凭借“卖官鬻爵”声名远扬(《我的前半生》溥仪语)。那些想升官的官员,必须给他送钱。犯了错的官员想免于处罚,也得给他送礼。
奕劻依仗慈禧太后的庇护,大肆敛财,毫无顾忌,朝中大臣无人敢对其行为提出异议。然而,御史们却毫不畏惧,他们勇于上奏,公开弹劾奕劻的贪腐行径。
一位监察官员指出,奕劻在成为军机大臣后,家中访客络绎不绝,无论大小事务都来求助,他和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其奢华,开销巨大。此外,他还将个人资产120万两(相当于现今数亿人民币)存入位于东交民巷的英国汇丰银行。
此外,一名无畏的御史也提出弹劾,揭露有人一次性向他赠送了价值五万两的寿礼。同时,还有花费一万二千两购买一名歌妓作为礼物赠予其儿子的情况。
1907年,御史赵启霖又一次大胆上奏,指控奕劻为段芝贵谋得巡抚一职,并收受了5万两贿赂。此外,段芝贵还花费大量钱财买下名妓杨翠喜,将其赠送给奕劻的儿子载振。
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奕劻的案件最终被搁置,没有进一步追查。而两位勇于上奏的御史,不仅未能达成初衷,反而遭遇了革职和审查的命运。
许多官员讨好奕劻,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职位和财富;相比之下,袁世凯的动机更为复杂,他怀有称帝的野心,接近奕劻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
1903年,袁世凯得知庆亲王奕劻将执掌军机处,立即派亲信杨士琦送去了10万两银票作为贺礼。
奕劻看到礼单上的数字,顿时被袁世凯的慷慨震惊了。他有些不安地回应道:"慰亭,你这礼太重了,我实在不敢当。"奕劻被这份厚礼弄得手足无措,既感到意外又觉得受之有愧。袁世凯这一出手,确实让人感受到了他的诚意和魄力。
杨士琦挥了挥手,说道:“袁宫保明白王爷去了军机处,肯定会有不少花销。这张银票,就是给王爷当零用钱,以后还有更多的。”
奕劻听了这番话,也不再推辞,欣然接受了袁世凯的金钱攻势。在奕劻的支持下,袁世凯逐渐掌控了北洋军队,积累了推翻清朝的资本,使奕劻成为他的工具。
1908年9月15日,袁世凯庆祝五十岁生日时,奕劻主动前去祝贺。他不仅在贺词上没用自己的“亲王”称号,反而直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儿子载振更是直接以“如弟”自称。这一系列举动充分展示了袁世凯在当时拥有的巨大影响力。
1908年11月,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离世,掌权的摄政王载沣意识到袁世凯对清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决定采取行动将其铲除。
奕劻出面警告载沣,表示除掉袁世凯轻而易举,但袁世凯的势力遍布东三省。徐世昌担任东三省总督,唐绍仪掌管奉天,朱家宝治理吉林,段芝贵控制黑龙江。一旦他们联合反抗,局面将难以收拾,载沣该如何应对?
面对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载沣心生畏惧,最终决定以袁世凯足部患病为借口,将其免职并遣返河南休养。
在武昌起义后,掌握实权的奕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隆裕太后施压,迫使年幼的宣统帝溥仪下台。这一举动标志着清朝统治的终结,也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画上了句号。
正因如此,溥仪才将清朝覆灭的首要责任归咎于奕劻。他认为,若没有奕劻的所作所为,清朝的灭亡进程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奕劻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使其在历史舞台上提前谢幕。溥仪的这一评价,反映了奕劻在清朝末期政治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重大影响。
慈禧太后难道真的不清楚奕劻的行为吗?作为一位精明强干的统治者,她绝不是那么容易被人蒙蔽的。她目光敏锐,洞察力极强,任何细微的异常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奕劻的所作所为,她必然心中有数,只是出于某种考虑,暂时没有采取行动罢了。这位掌权多年的太后,深知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权衡利弊,绝不会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朝廷里大多数官员都是奕劻的亲信,他们争先恐后地替这个贪官辩护。这些人早已结成了利益集团,彼此捆绑在一起,同进同退。一旦奕劻垮台,他们的靠山就没了,谁也别想有好下场。
根据溥仪的回忆,慈禧其实也清楚奕劻的为人不端,一度考虑撤掉他的职位。她曾向军机大臣瞿鸿机透露过这个想法。然而,这位新晋的军机大臣由于经验不足,过于天真,居然在睡觉时把这件事透露给了自己的妻子。
这位女士有个熟人在一家外国报社工作,于是她就把这个重要的内部消息透露给了报社负责人。
就在北京老百姓还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伦敦的报纸已经率先爆出了这条爆炸性消息。英国驻北京的公使迅速赶到中国外务部,以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质问这件事的真实性。
慈禧太后对外国人始终心存畏惧,这种心理早已根深蒂固。当被问及此事时,她坚决否认自己惧怕洋人。为了平息事态,她命令铁良和鹿传霖彻查消息泄露的源头。最终,瞿鸿机因卷入此事而被撤职,成为这场风波中的牺牲品。
奕劻与外国势力关系密切,慈禧太后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意识到不能再对他采取强硬手段,因此放弃了对他的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