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他是台上挥斥方遒的“帝王将相”,台下却与“不死之癌”贴身肉搏;
他是梨园世家的余派传人,女儿却成了北大金融金领,直言“京剧太苦”。
耿其昌的人生,活成了一场传统与反叛的荒诞剧。
台上演尽忠孝节义,台下女儿用一张毕业证书“撕碎”衣钵传承;
戏里夫妻是《四郎探母》的悲情搭档,戏外妻子李维康为他端药擦身,在病房里演了半辈子“生死戏码”。
当“京剧世家”的标签撞上抗癌、北大、不传艺的现代叙事,这出戏,比耿其昌唱过的任何一场都更撕裂,也更真实。
戏台春秋:耿其昌的京剧人生
耿其昌的嗓子天生就是吃京剧这碗饭的。
余派老生讲究“清刚透亮”,他嗓门一亮,能把《四郎探母》里杨四郎的悲怆唱得扎进人心里。
都说余派难学,既要“端着”架子演王侯将相,又得在《红鬃烈马》里把薛平贵从乞丐到皇帝的身份切换演得顺溜。
他演文戏时眼珠子一转就是满腹心事,武戏里扎靠挥鞭的架势比年轻人还利索。
戏迷们都说他“骨头缝里都是余派味儿”,可他自己倒挺实在:“师父怎么教,我就怎么练,唱戏没捷径。”
12岁那会儿,胡同里的小孩还在弹玻璃球,耿其昌已经揣着干粮进了中国戏曲学校。
那年代学戏是真苦,天没亮就吊嗓子,晚上裹着厚棉袄在水泥地上练毯子功,摔得浑身青紫也不敢吭声。
他和李维康是同期生,一个老生一个青衣,台上演夫妻,台下啃窝头。
两人在练功房一泡就是十年,别人看他们像“戏疯子”,可他说:“不疯魔不成活,戏比天大。”
二十出头那阵子,耿其昌的名字在京剧圈炸开了锅。
中南海那场演出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台底下坐的都是能叫得上号的大人物,他愣是没慌场,把《空城计》里诸葛亮的从容演得滴水不漏。
打那之后,他成了各剧团争着抢的“角儿”,跟着团里跑遍全国,连国外剧院都挂过他的戏牌。
最忙的时候一年演两百多场,嗓子哑了喝口胖大海接着唱,他说:“戏台上站着,命就交给观众了。”
家庭底色:北大女儿与“反传统”教育
耿其昌和李维康家里没贴满戏服剧照,倒是堆着成摞的奥数题和英语词典。
闺女耿玉菲打小在后台长大,听惯了锣鼓点,看惯了油彩妆,可一扭头就扎进题海里。
别人家孩子学《三字经》,她啃《新概念英语》;别人背戏词,她算数学公式。
到了高考填志愿,她笔尖一拐,北大金融系稳稳当当上榜。
胡同里的老戏迷直嘬牙花子:“耿家祖坟冒青烟出了个角儿,结果青烟拐弯去写字楼了。”
这姑娘活得比爹妈还忙,西装套裙一穿,电脑包一拎,混在一群投行精英里谈基金、聊汇率。
逢年过节回家,饭桌上爹妈聊“西皮二黄”,她插嘴就是“K线走势”,两代人各说各话倒也和气。
有人问她为啥不接班,她咧嘴一笑:“唱戏得挨多少打啊?您看我爸那膝盖,阴天下雨比天气预报还准。”
耿其昌两口子从没逼着闺女吊嗓子。
当年送她去少年宫,钢琴班、舞蹈班、京剧班随便挑,结果孩子自己报了奥数班。
李维康倒是看得开:“我们这行太苦,孩子不受罪就是福气。”
胡同里传闲话,说耿家绝活要断根儿,耿其昌听见也不恼:“京剧是艺术,不是家产,还能拿链子拴着传代?”
闺女读北大那几年,耿其昌在后台化妆间翻她发来的经济学课件,密密麻麻的曲线图看得他眼晕。
有回他偷偷跟团里年轻人嘀咕:“我唱《空城计》用计谋,她搞金融也用计谋,这不算丢手艺吧?”
逢人问起女儿,他总说:“孩子自己挣的前程,比接我的班金贵。”
如今老两口上台依旧满堂彩,下台后手机里刷的都是闺女发的股市行情。
家里电视早就不放戏曲频道了,改追财经新闻,耿其昌戴着老花镜琢磨K线图,嘴里还念叨:“红是涨,绿是跌?这可比戏台上的旗子颜色讲究多了。”
生死相守:夫妻共抗“不死之癌”
耿其昌的腰杆子这辈子在戏台上挺得笔直,唱《定军山》时扎靠挥刀虎虎生风,谁料想下了台连弯腰穿鞋都成了折磨。
医生说是“不死的癌症”,骨头缝里像灌了水泥,演完戏得让人架着胳膊才能挪回后台。
最要命的是这病专挑唱戏的“吃饭家伙”下手,嗓子一疼起来,喝口水都跟吞刀片似的,可戏票早卖出去了,他咬着牙往台上一站,愣是能把《文昭关》里伍子胥的悲愤唱得字字带血。
李维康把药罐子熬得咕嘟响的时候,恍惚觉得自己还在演《白蛇传》。
当年台上她是为许仙盗仙草的白素贞,如今成了给丈夫煎中药的“药娘子”。
耿其昌每回疼得冷汗直冒,她就拿热毛巾给他敷腰,手法比化妆师勾脸还仔细。
团里人发现,耿其昌的戏装褶子越来越平整,护腰和止疼药总在后台备着。
有年轻演员感慨:“这哪是夫妻,简直是生死场上的龙套搭档。”
两口子的婚姻活成了京剧行当里的“对儿戏”——台上演了半辈子夫妻,台下连生病都得“配戏”。
耿其昌扎针怕疼,李维康就坐旁边唱《贵妃醉酒》转移他注意力;李维康记不住药名,耿其昌把说明书抄成工尺谱,还标上锣鼓点儿。
如今俩人散步都带着股戏台范儿,一个腰板僵着走外八字,一个搀着胳膊迈小碎步,远看跟《桑园会》里秋胡戏妻的慢板似的。
50年过去,这对夫妻早把日子过成了“戏码”,病痛是反派,汤药是道具,连医院白墙都成了他们即兴发挥的舞台。
别人看他们苦,他们自己倒觉得赚了:“唱戏的讲究‘一棵菜’精神,夫妻搭伙过日子,不也是要整整齐齐么?”
结语
耿其昌两口子这辈子最硬的戏码不在台上,医院走廊里搀着走,药罐子跟前守着熬,愣是把“戏如人生”唱成了真章。
疼到骨头缝时,他拿病痛当戏文里的悲腔使唤;汤药苦出泪花,她把日子过成戏台上的圆场步。
50年风霜雨雪,艺术熬成老汤,婚姻磨成流水板。
如今谢幕时观众只道是角儿退场,却不知那戏服底下护腰勒得紧,水袖里还藏着半片止疼药。
戏里戏外活明白了,才算对得起祖师爷赏的饭碗。
信息来源:耿其昌李维康珠联璧合赢满堂彩.凤凰网
我所认识的李维康.光明网
曲艺百花苑 | “才华横溢,成就非凡” 余派老生—— 耿其昌.中国文化视窗
百度百科——耿其昌人物经历
“如花美眷”李维康耿其昌:珠联璧合梨园情.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