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青春的魅力所在,根据青年文学小说改编的电影已经变成了目前青年电影市场中的主要力量。而那些根据青春IP进行改编的影片,在获得了大量的票房和流量的同时,也会引发更高的话题争论。在以前的剧中,女主耿耿被一直反复提及的人物,不管是长相、学业、出身,她都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余淮这个人物描述,也是非常出色的,但在这部影片中,男主的才华和光辉,却被无限放大,几乎成了“偶像”。
而电影版本,主要就是用耿耿这个女主的角度来描述一些少年时代的经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耿耿这个女主更容易让女读者产生同理心,因此,《最好的我们》的电影版本,也让余淮这个男主身上的“偶像特质”得到了极大的强化。言归正传,《最好的我们》并不像一般的大学恋爱电影那样,只注重恋爱的结果,它不会过于强调年轻人的激情,反而会通过一些男生打篮球、牵手跑步、摸头发等等,来营造出一种男性化的氛围。
除了这些,《最好的我们》的拍摄地点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如长江索道,汉口老巷,东湖,都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这些都是为了让拍摄的环境更加逼真,再加上黄色和绿色的色调,和日常的拍摄方式,让这部电影充满了一种强烈的怀旧感,让人感觉到了一种真正的生活气息,避免了其他类似的青春题材的那种虚幻和悬念的氛围。
这种从感情到现实的变化,不仅能让观众更加亲近,还能让角色更加鲜活,不过,这只是对剧情的一种改良,并没有完全摆脱那些以年轻人为题材的故事。过去被老套的模式弄得不知所措的国内青春片,最近几年也开始大胆地正视这个事实,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从电影的开头,“姐妹团”,“合唱比赛”,“物理竞赛”,“校服”,“高考倒数”,这些片段勾起了一部分人的童年记忆,但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的童年记忆都已经被父母和老师扼杀了,《最好的我们》在这部电影上的独特之处,并没有《后来的我们》那么突出。
《后来的我们》虽然也是一部卖情怀的电影,但它更聪明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讲一个人的故事,也不是在讲一群人的故事,它讲的是一个新的世界。《最好的我们》的后半部分,比起前面的一帆风顺,后面的“戏剧化”,让这部电影看起来有些伤感,非但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会降低这部电影的质量,这也是这类电影的一个共同点。
在大多数国内青年片都是用早恋、堕胎、打群架来博取观众的泪水和同情的情况下,《最好的我们》却是尽可能地用一些零散的画面来唤起人们的记忆,让我们看到了青年片中的家庭关系、学校生活、成长变化等等。
渐渐回过神来的国内青春片,尝试着还原出年轻时的样子,无论是“学渣”耿耿还是“学霸”余淮,《最好的我们》都用简洁的角色和剧情,将年轻时的青涩演绎得淋漓尽致,角色之间的对话也不需要过多的道德教育,给了观众更多的欣赏和思考的机会。
在观众的不断变化中,90后已经是这些电影的主要观众,从《最好的我们》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电影的变化和发展,而在现实和轻描淡写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青年电影的发展趋势,也看到了青年电影的未来。